分享更多
字体:

良心药成修正药业绝佳讽刺 涉事企业或遭严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7 07:1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CFP 图 CFP 图

  ■ 本报记者 黄烨 发自上海

  4月16日,据新华网报道,至当天中午12时,浙江省新昌县警方共抓获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药用空心胶囊共4家企业的涉案人员22名,对其中11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检报告》4月15日曝出猛料,经该台长期跟踪调查,河北、江西、浙江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用来生产药用胶囊。更让消费者震惊的是,央视调查称,包括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修正药业”)、四川蜀中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蜀中制药”)和上市药企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化金马”)等在内的9家药企的13款药品,经检测铬含量超标。

  截至发稿,《国际金融报》记者未能获得涉事药企的直接回复,同行业中的其他药企则表示“不对其他企业的事情作任何置评”。

  9家企业涉嫌铬超标

  “为员工谋幸福,为社会作贡献”、“修德正心,开创无限”、“增强国力,改善民生”……这是修正药业放在官网的宣传语。当然,修正最让人熟悉的广告词“修正良心药,放心管用的药”,同样挂在官网中。不过,在消费者眼中,这些都成了对修正药业现状的绝佳讽刺。

  据央视《每周质检报告》调查,在修正药业生产的羚羊感冒胶囊(产品批号:100901)中,所用药用胶囊铬含量为4.44mg/kg。这超出了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国2010年版《中国药典》明胶空心胶囊标准显示,重金属铬的限度在百万分之二,即2mg/kg。

  对此,修正药业高级副总裁王之光对媒体回应,“央视记者送检的药品批号显示,其生产日期在新国标实施之前,而此前铬含量并未纳入检测范围。”据了解,此前2000年版的《中国药典》的确没有铬检查这一项内容。这同样引起了业界的质疑——据规定,“新药典实施前生产的药品,在新药典执行后只有半年的销售期,半年后不允许销售”。

  与此同时,王之光还对网易财经说,“央视报道有所失实,作为制剂生产商,其明胶空心胶囊外壳由药品包装供应商提供。”王之光表示,“央视送检的羚羊感冒胶囊供应商目前暂时未能确定,而其公司在选择明胶空心胶囊供应商时非常谨慎,且供应商也需要提供相关的产品合格文件。”

  修正药业董事长则对媒体表示,其自检未出现超标,且随后要将留样送至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

  除了修正药业,央视报道的铬超标企业还有另外8家。其中,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炎立消胶囊”铬超标高达181.54mg/kg,超标90倍。被业界称为“普药大王”的蜀中制药两款产品——阿莫西林胶囊和诺氟沙星胶囊的药用胶囊分别超标了0.69mg/kg和1.58mg/kg。值得注意的是,蜀中制药2011年5月刚被查出造假。

  另外,通化金马清热通淋胶囊的铬含量高达87.57mg/kg。对此,资本市场迅速给出了“回应”——通化金马全天最终以1.58%的跌幅收盘,两家药用明胶上市公司青海明胶和东宝生物却以大涨收尾。

  铬超标因用工业明胶?

  铬超标的原因或是部分药企使用了工业明胶类胶囊。据央视调查,这些工业明胶使用的是“又脏又臭的蓝矾皮”。据播出的画面,作为工业废料的“蓝矾皮”在处理的过程中,工厂首先会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工序处理,让明胶看似干净。随后熬成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制成所谓的“蓝皮胶”。

  节目中令人惊讶的细节是,在承认违反国家规定以及铬含量肯定会超标的同时,违法工业明胶的生产者却还敢向央视记者保证,“这种工业明胶完全能够用来生产药用胶囊。”

  “在生产工业明胶的过程中,铬超标往往是添加了化学制剂,主要是鞣制剂。”环保专家董金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作为重金属的铬,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不言而喻,甚至是癌症的重要诱因。”

  董金狮对记者强调,药企胶囊铬超标产生的来源不光是使用了工业明胶,还有可能来自“混杂了工业明胶的食用明胶”和“工艺制作不稳定造成的铬污染”。董金狮认为,将9家药企铬超标完全与使用工业明胶挂钩,尚需国家相关部门最终的调查结果。

  “但这不表明铬超标的药企没有责任。”董金狮表示,“作为有药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出现铬超标,可能是管理原因,也可能是生产监管的原因。尤其是确定使用了工业明胶的企业,很有可能是‘故意而为之’,因为,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对药企来说,很容易区分。”

  “从市场角度说,铬超标的原因是食用明胶供不应求。”董金狮对记者说,“目前一万吨的市场缺口,只能让部分医药企业寻找‘替代产品’。而为了节约成本,也就成全了各地违法的工业明胶小作坊与部分药企的交易。”

  涉事企业或遭严惩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记者4月15日中午在河北一家生产基地调查工业明胶用于药用胶囊事件时,正好看到了一辆满载“白色袋子”(工业明胶制胶囊)的车辆开出工厂,而下午3时当公安部门赶到时,该工厂厂房车间突然莫名起火。目前已经确认火灾系该厂经理宋训杰故意纵火,宋训杰已于昨天被警方控制。

  “这不光是民事案件,更是刑事案件。”东南大学法学院张马林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刑法》中涉及食品和药品的法律条文比较严格。因此,只要事件的各方面细节得到证实,结合社会影响、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看,相关人员和企业或将遭遇严厉处罚。”

  “不过,对于上述9家药企来说,还需要有关部门最终的调查取证。”张马林认为,“从法理角度看,现在仍不能对药企下最终定论。”

  对于这起事件,4月15日晚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官网发布新闻稿称,已立即责成相关省份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同时,该局要求,“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不过,在张马林看来,这起事件再次暴露了监管的漏洞。“按程序,这件事恰恰应该由相关监管部门来发现。但现在却是跟着媒体的报道后,进行跟踪处理。”张马林说,“而作为相关部门,不能仅喊口号,更要有切实的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媒体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一次对药用辅料进行摸底调查还是在2004年。当时,对上海、北京等11个省市的550多家药企使用药用辅料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我国已经制定并公布的药用辅料标准占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用辅料总数的比例还不到30%。调研还发现一个问题:专业生产药用辅料的厂家少,市场上唱主角的多是化工、食品企业。550多家药企所使用的辅料中,来自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药企业的仅占19%。

  而分析人士认为,对药企和相关监管方来说,现在需要确定的是,铬超标到底是不了解?不作为?不能为?还是不敢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