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工信部副部长谈经济:实现稳中求进 要找准症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1 11:07 来源: 《求是》杂志

  中央明确提出,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稳中求进,关键是要正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找准问题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总的来看,2012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仍然较大。世界有关组织与机构对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都在2%至3%之间,相对于前几年明显下调,并认为全球经济正步入一个困难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延续,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由于缺乏自主增长的动力,深受债务问题、财政紧缩的困扰,在刺激政策陆续退出后,复苏态势放缓,增长不确定性增加。美国经济略显改善之势,但房地产依然低迷,复苏前景不明。2011年,西班牙、荷兰、希腊、葡萄牙等受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影响出现负增长,意大利也在第四季度出现萎缩,预计短期内欧元区经济很难好转。日本受大地震、日元升值和产业外迁等综合影响,经济低迷局面仍将延续。受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影响,2011年印度、俄罗斯、巴西通胀率分别达7.5%、6.1%、6.5%,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被迫采取紧缩政策,经济增速放缓的势头明显。

  国际需求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消费低迷,进口下滑,预计今年国际贸易增速将进一步减速。1月份,我国出口额同比下降0.5%,是自2009年12月份以来出现的首次负增长。2月份,作为国际贸易晴雨表的波罗的海指数跌至651点,低于2008年663点的最低位。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各国分歧和冲突日益显露,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为走出困境,发达国家除采用反倾销、反垄断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还试图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规则、技术标准、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来强化产业控制主导权,提高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和市场进入门槛,削弱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遏制新兴国家崛起。

  国际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重大科技创新孕育突破。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各国间围绕科技、产业、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部署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兴经济体也加强了新技术新产业战略部署,努力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场竞争中,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化生产组织优势,控制全球供应链体系,牢牢掌控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对发展中国家试图走出“低端锁定”形成巨大压力。

  国际资源能源争夺日趋激烈,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源能源市场逐步回暖,需求量和价格逐步上升。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重新加大对国际资源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强化对世界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权,同时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能源资源需求快速上升,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以及新兴经济体之间在资源能源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震荡格局之中。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受中东局势等多种因素影响快速上涨,2月24日国际油价突破120美元,创出9个月来的新高。随着美联储、欧洲央行持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中东北非局势影响,预计大宗商品高位震荡的情况将成为今年的常态。

  二、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的基础与制约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大国,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为稳中求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条件和优势,如广阔的市场和后发优势、日趋改善的基础设施、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生产要素成本低等。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将在质量、品牌、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支撑经济继续运行在一个平稳较快的区间。

  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没有根本改变。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也是未来形成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所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推动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动居民消费增长1.2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400亿元。“十二五”期间,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加快,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这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内在动力与有力支撑。

  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效率、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不协调不平衡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正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工业为例,2009—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5.7%和13.9%,处于平稳较快的区间。“十一五”期间,中部与西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上升2.1和3.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可以确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仍将保持长期向好趋势。

  但不容讳言,要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着较多的制约因素,特别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不协调。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内外需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贡献不足。2010年,投资率高达48.6%,最终消费率为47.4%,其中居民消费仅为33.8%,为历史低位,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居民消费占比60%左右的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在投资环节,浪费和低效现象突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在消费环节,房地产、汽车消费拉动作用减弱,新的重大消费热点没有形成;在出口环节,加工贸易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

  二是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代价过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10,但消耗的煤炭、粗钢和水泥却占世界的一半左右,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对经济发展的掣肘将更加明显。

  三是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近年来,支撑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土地、燃料动力、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持续上升,我国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在全球产业分工竞争加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仍然有待释放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和过度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小型微型企业困难重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突出表现在融资难,获取生产要素成本高,行业进入遭遇“玻璃门”、“弹簧门”,企业负担重等,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不足。

  三、坚持把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实现稳中求进的重要举措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动力和方向。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实现稳中求进,关键是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保持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是贯彻落实稳中求进总要求的关键环节。当前,必须把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作为贯彻落实稳中求进要求的重要举措。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对实体经济的认识,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增强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要提高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使实体经济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积累的源泉。积极出台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实体经济税费负担。采取切实措施,规范金融业发展,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实体企业的盈利水平。

  二是优化升级工业结构。经济环境严峻的时候,往往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利时机。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带来的倒逼效应,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把工业经济增长切实转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径上来。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并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发展工业与带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东部发达地区面向国际竞争发展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是工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四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子,是缓解我国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客观要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促进工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加快工业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向注重集约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五是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以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建设一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转型成长。

  (作者:苏波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