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专家称我国东中西部将呈现梯度发展格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2 00:5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王 建王 建
陈 耀陈 耀

  □本报记者 丁冰 王颖春

  一季度各地GDP与财政收入增长延续“西高东低”态势。在稳增长、调结构背景下,中西部会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未来区域经济格局将如何演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表示,今后我国经济的“主战场”将是中西部地区,一般制造业与资源开发会成为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东部地区区位优势难以取代,人口的不断积聚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将使东部地区保持经济主引擎的地位。

  两位专家认为,东中西部将呈现“梯度”发展格局。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中部地区围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都市圈等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将逐步完备。王建强调,都市圈发展战略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分布与布局,当人口数量与人均收入确定,市场需求明确,配套产业将应运而生。

  中西部投资将发力 东部未来仍是“主引擎”

  中国证券报:在各省区市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中,东部地区GDP增速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呈现“东慢西快”格局,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耀:一季度“东慢西快”现象是近两年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延续。首先这符合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到的“倒U型曲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发展差异逐步扩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又会逐步缩小。现在有可能进入到一个缩小的区间,这个区间与加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力度是重合的。其次,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这些年东部地区由于受自身资源环境的约束、劳动成本的上升、贸易出口等影响,正经历转型升级,必须要向高端产业发展。其中,一部分产业要转移出去,一部分产业就地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会有所下降。这种下降,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主动调控的因素。

  王建:中西部GDP增速高于东部地区,这与我国投资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关系。目前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基建投资项目的集中上马,在其发展加速阶段GDP增长自然较快;而东部新的产业升级刚刚起步,并且如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进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也决定了其GDP增长不会太高。

  中国证券报:短期来看,外贸形势并不乐观,这会不会导致二季度东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受益于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中西部投资高增长会不会继续延续?东西部经济发展会不会趋于平衡?

  陈耀:短期来看,在外贸低迷之下,东部地区经济还会下降。特别是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主导,随着欧债危机导致加工行业订单减少,加之汇率风险,经济增长下滑难免。由于中西部地区长期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比较大,未来投资重点会更多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西南、西北等地区的水利、交通和能源的投入,这会让中西部发展面临机遇。

  “西快东慢”的增速状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首先是中国经济结构上的变化,东部地区转型升级,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其次是扩大内需的变化,由出口导向到扩大内需,靠内需拉动经济。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今后的主战场将会是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自身在资源、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将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更加凸显。

  王建:从几轮经济周期来看,“东冷西热”的情况会短暂存在,但不会长期持续下去。中西部在新世纪20年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基建投资高增长会持续。但由于东西部经济存在传导效应,如果东部经济趋冷,对西部资源开发的需求就会减少。长期来看,未来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首先,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太过明显。一是靠近海岸线,有利于对外经济交流和发展贸易与吸收投资;二是占有中国主要的平地资源,有利于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由于天然禀赋的区位不可能改变,东部地区的优势将长期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未来人口还会向大城市集聚,这将释放出更多的需求,也意味着轻工业、服务业、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仍会是东部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撑。

  其次,区域发展不能搞成“天女散花”,而应该集中到产业转移示范区,从而带动人口集聚、搞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部投资。但在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因为远离沿海,又缺乏平地资源,自然条件决定了无法充分展开工业化和承载大量城市人口,发展就相对受到限制。从过去十余年我国实行的平衡发展战略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如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中西部地区的GDP占比不升反降。

  东中西“梯度”发展 都市圈带动规模经济

  中国证券报:目前东部地区正寻求产业转型,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经济赶超和转型的双重压力。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转移和升级应如何推进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陈耀:中国未来整体经济的均衡度在空间、地区上会进一步协调,但从经济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上还是会形成一定的梯度,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的大城市掌握高端产业,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研发、创意、金融等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会有所提高;中西部地区则形成一般性的制造业中心基地,由于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一些大的重化工业也往往集中在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油气煤炭资源,通过不断发现新能源以及资源的不断开发、转化来带动经济增长,这种产业链的发展也是未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王建:我国此前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意味着东部地区要优化开发,中部地区重点开发,西部地区由于空间有限,而且是我国众多江河的源头,就需限制开发。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需要确立以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新产业发展模式;中部地区要打造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都市圈等,要靠都市圈来发展规模经济,保证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规模相匹配,实现投入产出比最低。

  中国证券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推进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城镇化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

  陈耀:工业化和城镇化其实是相互促进的。没有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就会形成新的“造城运动”;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今后在转化的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难题。现在整体来看,城镇化的格局会按照“十二五”规划的21个都市圈去推进。围绕大都市,城市近郊、远郊地区形成卫星城市,城镇化发展对于促进城市区域经济方面有巨大推动力,发挥好了,会在土地资源节约、劳动力集中方面形成更大的优势。

  王建:城市是工业的载体,现代工业都是依托城市而展开的,美国即是如此。在20世纪初,随着美国工业化繁荣的出现,从西北太平洋沿岸到大湖区,形成了连绵不断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共同集中或依赖于制造业生产活动,并在生产职能上高度分工,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产业带,构成了美国延续到今天的区域结构框架。

  我国应实施都市圈战略,这样可以明确各产业在空间分布的长期目标,可以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实施分类指导,做到该进的允许进,该退的必须退。围绕都市圈发展,还可以根据其承载的人口数量与人均收入水平测算出相应的市场需求,制定制造产业的空间结构规划,进而制定交通运输业以及贸易流通等产业规划。

  因为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围绕物质产品的生产而展开的,产业在什么地方集聚,城市在什么地方出现,交通运输网络应该如何构造,人口流动规划、金融与房地产市场的布局与发展相应也有了根据。

  加紧再平衡 一体化产业链加快推进

  中国证券报:在中国区域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哪些地区和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陈耀:我国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离制造业强国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必须要解决制造业发展上的困境。未来东部地区主要是沿海三大圈的经济产业一体化产业链的加快推进,现在长三角区的发展明显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未来这三个地区在产业链发展方面还有待延伸。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区域主要是几大都市圈。从京广线的沿途看,中部地区主要是在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地区可能形成大的都市带,会有较大的发展规模。

  西部地区主要是从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等地区和新兴的一些地区,比如黔中和滇中等地。从发展层次来看,除了重点经济区,还有城市新区的发展,在推动区域一体化方面也不容忽视,例如关中天水的西咸新区;成渝经济区中重庆的两江新区,成都的天府新区等,这些新区在“十二五”规划中会得到大力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