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与滇国文物的绿色积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7 22:44 来源: 中国绿色画报龙潭山古人类遗址 位于大渔街道邓家庄村东240米处,系一座二迭纪石灰岩构成的馒头形孤山。1973发现,经1975—1983年四次对三个洞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获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臼齿、颅骨、动物烧骨、炭屑和大批打制石器、哺乳动物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3万年,定名“昆明人”。省政府198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子庙古墓群 位于斗南街道办事处小古城社区居委会东1500米。1974年发现,经1975—1999年五次发掘墓葬140多座,出土春秋晚期至西汉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玛瑙器等文物数千件。41号墓出土的“巫师纹铜鼎”、“五牛盖铜筩”、“双钺形铜戈”堪称“滇文化”之稀世珍品。天子庙古墓群因始建于明朝呈贡的天子庙而得名。庙内存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土主庙碑记》等碑共三块,记述“元梁王据滇时筑城”(今小古城)和明永乐沐氏倡建寺庙的史实。
五牛盖铜筩、巫师纹铜鼎、铜鼓 位均为国宝文物,战国“滇文化”稀世珍品。1979年12月至1980年1月,呈贡县小古城天子庙古墓群41号墓出土。是古代滇池地区农耕文化、原始崇拜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性实物,曾代表昆明市两次赴京,参加“1985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展”和“第七届亚运会中国文物精华展”。
王家营明墓群 该墓群位于王家营东北,西临市级行政中心100米。为明代镇守云南黔宁昭靖王沐英的第五、六、七、八代后裔沐详、沐崧、沐绍勤、沐朝宣等人的家族墓地。经1955、1963、2006年三次发掘砖室墓9座、土坑墓18座,出土金、银、铜、铁、锡、铅、玉、石、陶瓷器文物600多件,尤以嵌红、绿、兰宝石的金发冠稀世珍贵。出土墓志记述了沐氏家族镇守云南的历史,其中,沐崧、沐绍勤墓志皆由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撰文。
呈贡文庙 呈贡文庙位于县城东门街,坐北向南,现存建筑由南向北中轴线布局有泮池、棂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占地8.34亩。呈贡文庙原址在伽宗城(今古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弘治五年(1492年)迁建县城北门街,万历四十三年(1515)迁建于现址,屡经兵燹损毁,经清代历次重修和增建,现已有600多年来的历史。其规模壮观,古柏参天、环境清幽,是明清时期呈贡县各级官员、老百姓祭祀崇奉孔子的殿宇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呈贡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抗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曾迁设于此。1951年至1969年为县文化馆馆址,1970年为县委党校使用至今。1987年,在大成门原址上建县幼儿园,将整个建筑群体拦腰截断。199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6—10月对现存建筑进行修缮。2011年1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魁阁 位于呈贡县古城社区的魁阁,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建筑为三重檐四角攒尖土木结构,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建,2003年又行重修。
古城,汉代置益州郡时为谷昌县呈贡镇(城),大理国时期,岳候高智升遣土官伽宗在此筑城(土城),故名伽宗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呈贡县,县治亦在此。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因伽宗城废旧倒塌而奉命迁建今县城。这里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明末清初曾出了一位誉满江南、著有《南来堂诗集》的高僧读彻(赵苍雪)。抗日战争时期,从1938年到194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持的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曾设魁阁。专家学者、文化名人陶云逵、张之毅、许烺光、谷苞、田汝康、胡庆钧等在此探索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他们深入呈贡、禄丰、易门、玉溪等地调查,费老著有:《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尤以1943年费孝通赴美讲学翻译改写的《乡土中国》和《云南三村》成效显著;费老诙谐地追忆说:“这是魁阁的成果”,并深情地感慨道:“云南(实指呈贡)是我学术生命、政治生命和家庭生活的新起点。所以,我把云南(实指魁阁)当作我的第二故乡”。该项文物作为记载着抗战时期我国许许多多大专院校从内地被迫辗转南迁昆明的史实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一批专家学者在呈贡魁阁进行社会学研究,形成的中国社会学研究“魁阁精神”的实物载体所承载的历史人文等重要价值,呈贡的“魁阁精神”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及相关外国学者实地考察后所追崇并公认的学术研究精神。
呈贡名人荟萃 呈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孕育了众多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明末清初,有誉满江南的诗僧赵苍雪(中峰大师,古城人);较为系统地继承和发扬了北宋理学的大家文祖尧(可乐人);清代嘉庆年间被称为“五华五子”的戴淳(古城人);书画家、昆明“大观楼”匾额题书者孙铸(太平关人);“金马”、“碧鸡”坊额题书者孙清彦(太平关人);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华炳文(斗南人);民国时期被誉为“天南师表”的教育家、作家秦光玉(化古城人);为振兴云南殚心尽智的实业家华封祝(斗南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将领王均(大河口人);知名军事将领李敏(江尾人)、萧大中(海晏人)、秦光第(化古城人)、贾宪民(七甸观音寺人);云南农民运动先驱、早期共产党员罗彩(乌龙人);被郭沫若誉为“西南二士”的中共党员、“左联”革命作家张天虚(龙街人);献身呈贡教育的民主人士昌景光(城内南门人);蜚声三迤的文化名人毕近斗(斗南人)。
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飞机轰炸昆明,西南联大和云南知名院校旅迁呈贡,陈达、戴世光、孙福熙、许烺光、冰心、费孝通、杨荫浏、唐敖庆等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聚集呈贡,义务任教呈贡中学。名人、学者荟萃呈贡,对呈贡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费孝通老先生曾留下“远望滇池一片水,水明山秀是呈贡”的赞誉。
冰心默庐 “冰心默庐”原名“华氏墓庐”,为呈贡斗南村华氏民国时期守坟祭祀先辈使用的祠堂。抗战时期,著名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一家随西南联大辗转南迁至昆明呈贡。1938年至1940年居住于此,冰心应邀义务任教呈贡中学,题写了 “谨信弘毅”的校训,为《呈贡县立中学校歌》作词。冰心陶醉于默庐的自然美景之中,她取“墓”的谐音字“默”,创作《默庐试笔》赞美呈贡的风光景物,以对自然和对学子的爱来抚慰自己一颗忧国忧民的心。那时,西南联大梅贻琦、罗常培、郑天翔、杨振声及居住呈贡的费孝通、陈达、戴世光、沈从文、孙福熙等文化名人都是“默庐”的常客。默庐成为“谈笑有鸿儒”的地方。 1940年2月28日《默庐试笔》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默庐”雅号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