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专家称应加快收入分配改革 确保收入跑赢物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1 11:42 来源: 新华08网

  新华08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赵为)“物价”和“收入”可以说是这两年来百姓最常挂在口边的热词了。尽管不久前公布的今年4月CPI涨幅较3月已经有所回落,但不少百姓却仍然表示物价“高,难以接受”。专家表示,需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保证百姓收入增长幅度超过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幅度。

  --CPI涨幅回落 多数居民仍感物价高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较3月3.6%的涨幅有所回落。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和环比涨幅出现“双降”。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0%,涨幅较3月缩小0.5个百分点。国泰君安首席宏观研究员姜超表示,这是物价整体回落的主要原因。而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

  从数据上看,困扰国人的高通胀问题在国家各种措施的集体发力下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物价仍然处在高水平。居民对物价感受的“现实之痛”,远高于CPI的“数据增长”。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CPI涨幅下降的同时,市场上一些常见产品价格则持续上涨。今年一季度,先是出现了10元两根的“葱击波”;近日,山东、江苏等地又出现了大白菜赶超肉价的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对50个城市食品价格的调查,大白菜的平均价格从3月下旬的每公斤2.72元持续上涨到4月下旬的3.38元,涨幅突出。

  据此次公布的数据,4月份,虽然食品价格环比下降,但是其他各类商品的价格依然保持上涨。

  “怎么菜价刚下来,食用油价格又上去了,你看连奶粉也提价了。”经常逛超市的北京市西城区刘女士感受深刻。从超市里的食用油到奶粉,再到药店里的中药,记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一些日用品出现了扎堆涨价的现象。而当前进行的水、电、油、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改革也牵动着百姓的神经。甚至有媒体报道,银行工作人员年薪20万元仍哭穷,抱怨生活压力大,慨叹自己“生活在底层”。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2.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从自身的感受来看,物价并没有降下来。现在的价格水平是基本稳定,或者说是稳中上行的状况。

  财经评论人余丰慧发表微博(http://weibo.com)称,“4月份CPI同比上涨3.4%,环比下降0.1%,符合市场预期。但是,与百姓真实感受仍然差距很大。围绕百姓的物价都是一个涨字。同时,回落的基础相当不稳定,进入5月份以白菜为主的蔬菜价格又在走高,通胀形势不容乐观,货币政策对通胀仍要保持高度警惕。”

  --统计标准差异和工资增长落差是主因

  CPI可以说是与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统计数据。然而记者采访发现,CPI所显示出来的现象与百姓感受却常常有差异。有分析认为,这里面既有CPI统计权重、标准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物价上涨与百姓工资增长之间存在落差的因素。

  CPI是一种加权平均数,用来反映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化,而不是单个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化。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此前对媒体表示,近年来,消费者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食品等价格涨幅加大,但家电、通讯类商品价格涨幅不大,有的甚至出现了下调。消费者拿对食品价格的感受同整体的CPI指数比,会觉得CPI涨幅偏低。

  此外,个体与总体的差异、地区间差异与生活水平不同带来的对价格变动的感受不一样,以及CPI统计与普通消费者的比较标准不一致等都会造成CPI数据与百姓感受不一致。

  尽管有种种统计上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物价水平持续保持高企,而作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增长没有“跑得过”CPI,使得百姓对于物价上涨的消化难度加大。

  “穿着棉衣炒期货”在微博上表示,“CPI下降民众仍感物价高,有人称收入差距大或成主因。实际上,CPI反应的是年率或同比关系,而百姓直接感受到的是绝对物价,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CPI下降了不假,但年率还是涨了,涨得再少也是涨了,而百姓的工资呢?没有像物价这样涨得这么快,因此许多人感觉物价仍然很高。官方讲究CPI,并用来制定宏观措施来控制物价涨幅,但具体到每个人谁能感觉得到?”

  据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发布的“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去年我国虽然多数城市工资总额在提升,但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仅增长1%,与2010年6月相比,实际工资下降了5%。这表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幅没有“跑赢”物价增幅,实际收入同比在下降。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全球流动性充裕,土地、劳动力、环保成本上升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通胀的压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价格都有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如果工资增长不能有效消化价格上涨因素,那么,工资出现相对下降的局面将继续维持,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也难以得到改变。

  此外,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而当食品类、居住类价格涨幅较高时,低收入家庭会感到物价高涨,生活压力增加。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而他们购买的轿车、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价格又多为降价趋势,因而对价格上涨就没有那么敏感。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低收入人群反而将越来越多地承受着更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专家呼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不仅社会保障覆盖面很低,而且社会保障水平也不高,工资收入成为决定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如果工资增长持续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再加上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等因素,那么,社会的和谐度将可能降低,不稳定因素也会随时出现。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丁茂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今后将长期处于温和通胀状态。国人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政府需从根本上解决中低阶层的收入问题,要保证百姓收入增长幅度超过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幅度。

  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经济还处在寻找底部的过程中。随着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以及经济增速的回落,居民消费自然会出现放缓。但我国消费的潜力是巨大的,要从根本上提振消费,要靠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希望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能够尽快出台,尽快采取措施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降低他们的负担,这是长久之策。

  事实上,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除了继续把稳定物价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切措施控制物价的上涨,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之外,在如何提高职工工资方面也有许多的政策措施出台。

  据统计,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要保持在13%以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指出,今后应处理好价格改革与保障民生的关系,让价格改革与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协调推进,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将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目前工资增长措施更多地停留在企业层面,政府方面仍需更多实质性动作。尤其是财政收入仍然以远高于GDP和职工工资的速度增长,不仅给职工工资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企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税收和工资两块刚性支出,让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而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方式常常是提高产品价格,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政府让利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能够凝聚人心的举措。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