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启示录专栏:日本产业还能走多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13:32 来源: 新浪财经文/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蔡成平
在日元升值、劳工保护、法人税、贸易自由化迟滞、减排压力、电力短缺等“六重苦”的困扰下,日本的电子产业和汽车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主导力日益减弱。特别是日元的急速升值,严重影响了其全球竞争力。面对韩国、以及金砖国家的企业崛起,日本是否能避免重蹈覆辙?
“一国之繁荣,维系于该国的先进生产力。”——这是198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力调查委员会在《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弱到重振雄风》一书开头部分的名言。作者迈克尔-德托佐斯(Michael L.Dertouzos)通过调查分析当时发展势头强劲的日本与欧洲基础工业的生产力,对工业实力衰退的美国经济发出强烈的警告。通过详细调查汽车、化学、民用飞机、电子机械、机床等8个行业,他们得出结论:工业生产力即国力。
美国在总体上奉行“金融立国”路线,与之不同的是,日本崇尚“产业立国”战略。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基建产业曾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日本经济,但真正决定日本国力的无疑是汽车和电子两大产业,所谓的“八大车企”(丰田、本田、日产、铃木、三菱、五十铃、马自达、大发)和“八大电子企业”(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富士通、三菱、NEC、夏普)是日本的骄傲所在。
对于这两大产业领域,日本“产品制造”实证研究的权威、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曾粗略地概括为两大模式:一是以计算机和平板电视机为代表的、只需组装显示器、CPU等主要零件即可完成制造的“模块组装型”产业;一是以汽车业为代表的、以最佳方式组合数万个零部件的“整体磨合型”产业。
然而,当下的世界产业格局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马克斯-荷兰德(Max Holland)曾在1989年的著述《When the Machine Stopped》一书的开头部分写道:“过去,制造业曾被看作是美国经济的同义语。美国制造业曾以进行大量生产的‘美国机制’聚敛了来自世界的惊羡目光”。
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全球工业实力显然经历了从美国向日本和德国的转移。当下,靠智能终端发家致富的三星和苹果的迅速崛起正对日本发起强大的冲击,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也在奋起直追。
在日元升值、劳工保护、法人税、贸易自由化迟滞、减排压力、电力短缺等“六重苦”的困扰下,日本的电子产业和汽车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主导力日益减弱。特别是日元的急速升值,严重影响了其全球竞争力,日产首席运营官(COO)志贺俊之在接受采访时忧心地表示,“如果日元升值再持续5年,日本就会完全变成一具空壳”。
2011年的业绩报告也显示,日本的电子产业已经全线陷入赤字。松下、索尼、夏普三大电机企业在2011年的亏损总额累计达1.6万亿日元。松下巨亏7720亿日元,一举创下继1918年成立以来的最严重亏损纪录;索尼也刷新历史纪录,净亏损4566.6亿日元,让业内跌破眼镜,“索尼怎么了”成为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这一连串的破纪录的亏损,引发资本市场的激烈反应,市场对日本电子企业的未来业绩大多预期悲观,今年开年以来,松下、索尼、夏普三大公司的股价表现疲软,当前市值较去年最高价时的总和已蒸发了将近一半。
与此同时,日本汽车企业的处境也不容乐观。2011年,除马自达出现亏损外,日本的车企大多实现了盈利,但收益已明显下滑。从销量上来看,日本国内汽车市场正在萎缩,汽车已经不是年轻人向往的行业。
而在占全球汽车市场约1/4份额的中国市场上,日本车企陷入苦战,与大众(VW)、通用(GM)的差距拉大。其最得意的混合动力(HV)汽车,去年在华销量仅3000辆左右,这对于年销量超过1800万辆的中国市场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汽车热销的金砖国家,也在逐渐视汽车为“代步工具”,对低价的偏向高于对高质量的追求,强调精工制造的日本汽车与当地品牌相比正在失去竞争优势。
正如荷兰德在《When the Machine Stopped》一书中所描绘得那样,“那些光辉闪烁的繁星企业纷纷销声匿迹了”。当前,在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韩国及新兴国家与日本仍存在巨大的差距,支撑韩系异军崛起的主力之一便是众多从日本企业被挖走的技术人才。但遥想当年,美国工业厂家的没落,不仅是因为日本企业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受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大型联合企业旋风的捉弄,在企业收购过程中精疲力竭,最终销声匿迹。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我们甚至连5年后的情况都难以准确预测,但可以断言的是,倘若丧失了创新、扼杀了人才、不思改革且一味保守的企业,今后必将面临更严重的困境。传统型企业一旦疏忽了创新,长远来看,无疑将存在被淘汰的危险。面对韩国、以及金砖国家的企业崛起,日本是否能避免重蹈覆辙?我的脑中不由得闪过一丝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