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真实的印度:Chindia来了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2 12:57 来源: 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印度特约观察员  吴顺煌

  印度比中国经济改革慢10年,走出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相比“中国制造”,印度经济模式可称作“印度消费”。但薄弱的制造业,给消费带来严重挑战。服务业无法满足8亿农民和2.5亿贫困人口的就业需求,特别是IT外包业,只能使少数教育精英受益。印度发展制造业要做的第一步:经济学术语叫增加投资。中国经验就是大搞“铁公基”。

  “从飞机下来,放好行李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疯狂的购物”!在印度德里大学留学,已经有一年没有回国的小陈兴奋地向笔者讲述她回国后的第一行动。同为发展中国家,但相比于印度,从路过摊到大卖场,中国琳琅满目的商品真令人叹为观止。

  上个月从德里回到广州,同样相隔一年,笔者也是感同身受。在印度德里,诺大一个首都,购物中心却屈指可数。每次出门办事都得自备干粮,因为很多地方还真找不到地方吃饭。另外,相比于到处都是便利店的广州,在德里的热天里,有时要买瓶水,连走路所消耗的能量已经就把还没买到手的水给抵消掉了。

  然而,让小陈感到疑惑不解的是,当商品过剩的中国,正在拼命扩大内需时,商品匮乏的印度,却在强调促进出口?难道印度人消费太多东西了吗?相比于中国琳琅满目的商品,这种逻辑还真是与现实想去甚远。

  不可思议的“印度服务”

  在各国经济对比上,中印对比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两国人口相当,是全球两个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并且被纳入金砖四国,彼此都由于经济改革而实现经济腾飞。

  然而有趣的是,中印两国发展模式非常不同。比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慢10年的印度,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相比于“中国制造”,印度的经济模式可称作“印度消费”。其经济特式是以服务业(特别是IT外包业)和消费为主,并形成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模式。

  目前,印度的服务业占比接近60%,其中IT外包业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并有望在新的一年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从孟买郊区的呼叫中心,到班加洛尔各世界五百强的研发中心,组成了独具特色的“世界的办公室”。

  我们讲拉动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印度消费”这驾马车显得过分强劲,在印度,国民消费占据GDP的70%。看到这个比例,中国消费者肯定要羡慕印度人,前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黄育川认为中国消费数据一直被低估,应当高于35%,如果按照40%计算的话,根据购买力平价,人均GDP不到中国1/2的印度,生活上并不比中国穷多少,其人均消费水平在中国的80%以上。

  然而,生活质量却不仅仅表现在国民收入或者消费上,公路、水电、卫生环境等等公共服务也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在这一点上,印度的情况却令人担忧。

  笔者年初去了一趟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首府德拉敦(Dehradun),在还没到达之前,对那里抱着很大期待。德拉敦处于印度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交界处,气候宜人,是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据说也是印度著名的教育中心,IT外包的集中地之一。查看其城市经济水平,人均GDP更是印度平均水平的4倍。

  抵达时恰逢国大党领袖拉夫-甘地(Rahul Gandhi)在德拉敦拉选票,笔者兴奋地去凑个热闹,没想到却被其黄土飞扬,并用竹竿搭棚的城市广场给填住了。在其市中心,人口稠密,车水马龙,马路颠簸,破旧楼房以及每家每户门口的小排水沟,却让人想起了八十年代中国的农村地区。家里住在广东一个小村庄的留学生小陈也认为,即使是印度首都德里大学周边最好的小区,包括楼房和周边环境,都没有他家乡的好。

  印度在20年的经济发展中,农民学会了手机上网,城市里塞满了小汽车,电视机走进每家每户,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过上“小康生活”的人是越来越多。唯有一点变化不快的是,公路依然颠簸狭窄,楼房依然破旧,在印度的大城市,到处都可以看到耐克和麦当劳突兀地进聚到一间两层高的旧房子里,而房子前面电线杆的电线密如丝网,电线杆下的狭窄马路上塞得水泄不通,真让人捉摸不透。

  没有亲身体验印度的人,倒可以看看电影——《世界是平的》(Outsourcing)。电影中的呼叫中心的硬件设施之落后感到吃惊,其位于孟买郊区的办公楼及其周边环境,还比不上90年代中国山区里的希望小学。即使在全球离岸外包中心古尔冈市,世界500强的办公楼外面依然横躺着尘土飞扬的黄土路。而要保证高档写字楼的供电,每栋大楼还要自备柴油发电机以防经常的断电(见新浪财经《真实的印度:在德里推销安利的中国商人》)。

  印度需要“制造”

  以上印度快速增长中的不可思议的现象,缘于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的失调。虽然印度经历了仅次于中国的高速增长,但相比于中国成熟的工业化水平来讲,印度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其工业部门每年对GDP的贡献,只相当于服务的一半。

  据印度政府《Economic Survey: 2011-2012》的报告,在过去的一个财年里,印度工业占GDP的百分比仅为26%,其中提供公共服务的电力、燃气和供水仅占GDP的1%,制造业也不到10%,而中国的制造业占GDP比例却高达35%。这样一种经济结构类似于葡萄牙和希腊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这在新兴经济体中还是绝无仅有的。

  根据IMF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人均GDP比印度2倍还要多,按此计算,中国人均的工业生产总值高出印度的4倍,人均制造商品量更高出印度的5倍。也就是说,假如中印两国生产集中力量生产相同的产品,那么中国市场上生产出5双鞋,印度却连1双都做不到。

  如此薄弱的制造业,给“印度消费”带来了严重挑战。服务业无法满足8亿农民和2.5亿贫困人口的就业需求,特别是IT外包业,只能使少数教育精英受益。2011年印度中央计划委员会的《人类发展报告》称,印度5%的富人掌握了全国38%的财富,而60%位于底层的人却只拥有13%的财富;同时,服务业也无法为全球第三大赤字国进口更多的商品。

  在2000-2010年10个年头里,印度虽然是全球出口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均出口增长率近20%,与中国不相上下,但其进口增长却比出口增长还要快。2012年印度的贸易赤字高达1850亿美元,占GDP近10%。印度仅排在美国和英国后面,是全球第三大贸易赤字国。

  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速下降至9年来新低,仅为5.3%。由于对印度前景看淡,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有两家(标准普尔和惠誉)把印度主权信用评级调换到“负面”级,并把责任归咎于印度政府改革的停滞不前。

  与中国相反的是,印度改革重点应当聚集于投资和出口另外两驾马车上面。也就是说,印度不光要消费,还要着力发展“拉动投资-发展工业-增加出口”模式,增加投资和出口的比重。

  一言以蔽之,小陈在德里和广州购物经验上的落差,说明了一个问题:印度制造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同时,为了消除贫困,改善贸易失衡,印度更需要大力“制造”,增加出口。

  印度发展制造业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把办公楼外面的黄土路铺上沥青,修建更多的发电厂。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叫做增加投资。用中国的经验来说,是大搞“铁公基”。

印度经济学家、现任印度农村发展部长的拉梅什(Jairam Ramesh)出版了一本命名为《理解Chindia:对中国和印度的思考》(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论文集,创造了一个新的合成词Chindia(China+India)。。  印度经济学家、现任印度农村发展部长的拉梅什(Jairam Ramesh)出版了一本命名为《理解Chindia:对中国和印度的思考》(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论文集,创造了一个新的合成词Chindia(China+India)。

  Chindia(中印体)?

  2005年,印度经济学家、现任印度农村发展部长的拉梅什(Jairam Ramesh)出版了一本命名为《理解Chindia:对中国和印度的思考》(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论文集,创造了一个新的合成词Chindia(China+India)。

  拉梅什在书中认为,中印两国经济结构具备互补性,两国应该抓住时机走到一起,发挥互补优势。加上两国同有着辉煌的历史,这正是Chindia的魅力所在。

  当时正值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硅谷”班加洛尔,这让印度很多人感到吃惊,评论员戈依(Peter Ghooi)说,在这个交通堵塞、基建落后的地方,没想到还有些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时间过去了7个年头,Chindia依然能够勾引起人们的美好愿望。在2005-2012年间,中国已经变成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的贸易额从19亿美元增长到了74亿美元,7年里翻了4倍多。

  而“中国制造”经验对印度来讲,更加有可为之处。根据彭博社报道,在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中,有60%以上都来自于生产资料。这当然要归功于印度对基建的加大投入,而中国领先十年的经验,正是印度所需要的。这其中就包括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涡轮发电机,这种发电机,能为印度电厂节省30%的采购成本。

  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中印两国是否能够持续增长,并发挥互补优势,成就Chindia,甚至重返1820年两国占据全球GDP一半江山的辉煌时代,关键要看双方的转型意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