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价格比进口产品低一半 成都造“人工肾”走出国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7 02:1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许凤婷 发自成都

  拥有80多项专利,在被欧美、日本企业垄断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成都威力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力生),其制造的血液透析设备,售价比同类进口产品低出一半;在一年的时间里,产品销往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力生如今已是成都市高新区企业中耀眼的“明星”。

  “如果当初没有采取循序渐进的战略,先做相对简单的透析器复用机再做高端的血液透析机,我们早就‘死’了……”

  “如果没有2009年的那两笔政府资金的支持,我们早就‘死’了……”

  日前,威力生总经理陈贵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起其创业过程中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步步惊心。

  据称,目前有投资机构持币1000万元希望入股,陈贵文告诉记者,如果是在三年前,有人愿意出50万元给他,立刻会把50%的股份奉上;但如今,威力生“不差钱”,可以和投资人“谈谈条件了”。

  销售骨干和技术骨干的“结盟”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对于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而言,通过血液透析可以维持生命,因此,血液透析设备又被称为“人工肾”。

  血液透析设备是血液净化疗法依赖的医疗设备,集计算机、电子、机械、光学、声学于一体的体外循环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抢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必不可缺的医疗设备之一。

  然而,国内目前使用的血液透析机大多从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进口,不但设备本身价格不菲,而且使用成本高昂。对尿毒症患者而言,每周必须坚持做两到三次血透,每次费用600元左右,每个月七八千元的费用是笔不小的负担。而国内目前自主研发制造血液透析机的企业,只有威力生等寥寥三四家。

  陈贵文回忆起他在入行之初遇到的一位病人,仍然唏嘘不已:这名病人患上了慢性肾衰竭,换肾三次也没有成功,其妻子靠每日摆摊卖菜的收入,支付他的透析费用,最后实在无法支持下去,不得不放弃治疗。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自己的血液透析机?”陈贵文从那时起,就产生了要把血液透析机国产化的想法。那时,他也仅仅是一名销售人员,一无技术二无资金,陈贵文只能把这一想法暂时封藏。直到2004年,他在广州打工时结识了刘韶林,他们二人在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共事,分别是销售和技术方面的年轻骨干。

  其时,国内已有自主研发的血液透析机面市,采用国内的设备,可以降低患者的部分负担,但国产血液透析机在技术、服务方面存在不足。

  “国产不等于低价,更不等于低质量!”刘韶林说,他和陈贵文一拍即合,决心携手攻克这个难题。

  分解目标步步为营

  2006年,陈贵文和刘韶林辞职后走上创业道路,陈贵文任威力生总经理,刘韶林任总工程师。前者负责销售运营,后者主管技术开发。他们没有留在广州,而是来到另一个城市——成都。陈贵文是四川人,但对成都并不熟悉。“选择来成都创业,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不错。”陈贵文如是说。

  为筹措资金,陈贵文和刘韶林卖掉了他们在重庆、广州的房子。东拼西凑,二人凑了500万元,然而,对于血液透析机这样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发项目,500万元仅仅是杯水车薪。他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先 “小试牛刀”,开发血液透析机的一种附加设备——透析器复用机。

  “如果从一开始就做血液透析机,那么公司早就死在半路上了。”陈贵文如今对于当时选择分解目标的做法十分庆幸:创业之初,既无经验,资金也不足,选择做透析器复用机对技术、资金要求相对较低;研发透析器复用机的过程,可以为后来研发更高端的血液透析机积累经验;当透析器复用机研发成功、投向市场后,可以带来收入,进而为下一步研发提供资金来源。

  “国产汽车都可以做出来,为什么国产的血液透析机就做不好?”陈贵文称,到真正开始动手时,他们才发现,困难远远大于想象。

  “可能真不比造汽车容易。”陈贵文感叹,汽车零部件很多都是标准化的,采购很方便,而血液透析机和透析器复用机的所有零件都十分特殊,根本没有现成的,必须自己设计、购买材料进行加工。

  其中,为了一个小小的部件电磁阀,就耗费了他们半年的功夫。当时,虽然国内可以采购到上千种现成的电磁阀,但没有一种能符合血液透析设备的要求——必须耐高温、耐酸碱、耐腐蚀、耐磨,并且使用无毒材料。如果从国外进口电磁阀,每只价格在700元左右,一台血液透析机和透析器复用机需用20多只电磁阀,光是电磁阀的成本就得耗掉1万多元。

  于是,陈贵文和刘韶林白天跑成都周边的元器件市场、模具厂,晚上画图设计、上网到处找供应商。最终,他们找到了诀窍,把这个技术难题分解:从浙江、广东等地分别采购到主要零件,再从四川找到一家加工厂,“自制”了一款特殊的电磁阀,专供透析设备使用。自主设计的这款电磁阀,每只成本在1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比进口产品节约了1万多元。

  度过寒冬迎来转机

  处处节约、精打细算,不仅仅是因为威力生选择了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也的确是这家公司在初创阶段资金紧张所致。

  2008年底,最初筹措的500万元即将花费殆尽,威力生公司的财务状况陷入最低谷,两人甚至一度顿顿吃面条度日。

  为了省钱,陈贵文和刘韶林分别把各自的爱人和孩子送回乡下老家。“一方面是为了节约生活费,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分心,全付精力投入创业。”陈贵文笑道,家人的怨言和反对,他们只能硬着头皮面对。

  为了省钱,到了冬天和夏天,办公室里连空调都舍不得开,外出也是尽量骑自行车出行。刚来成都时,两人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经常骑车出行让他们很快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入了解,也坚定了他们扎根成都创业的信心。

  2008年的寒冬过后,在2009年初,威力生终于迎来了转机:在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的帮助下,其申报的国家创新基金、省科技厅的支撑计划纷纷获得通过,公司的账上终于有了“可观”的收入——政府资金支持共计100万元。

  “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的救命钱。”陈贵文并不掩饰他们当时的窘迫,“如果当时有人愿意投资50万元,可能我们会拿50%的股份来作交换。但是在没有做出成果之前,谁愿意冒这个险呢?”

  或许,今天陈贵文和刘韶林应当庆幸,当初没有在低谷时接受投资换股份的交易。近日,有投资者找到威力生,称愿意出1000万元投资入股,陈贵文称,“接不接受这笔钱还得再考虑一下”。

  创业观察

  “微创新”是低成本战略的重要一环

  威力生选择低成本竞争的战略,是结合公司实际做出的明智选择。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这种选择并不鲜见——正是由于市场被国外巨头垄断、价格居高不下,造成了市场需求的真空。国内企业如果凭借技术实力+人力成本等优势,推出质优价廉的同类产品,便能迅速从巨头的重围中突围。等到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之后,反过来可以积蓄实力,向国际巨头发起挑战。

  事实上,采用这种方式发展的国内企业不胜枚举。汽车制造业中的吉利、比亚迪;通讯设备商华为和中兴;电视机制造商TCL、长虹等均是成功的先例。

  但是选择低成本战略的一个根本难点在于:如何才能达到低成本?体量巨大的竞争对手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而对初创企业来说,销售规模很小,甚至为零的情况下,谈何规模效应?

  出路只有一个:创新!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资源有限,要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往往并非易事,如果创业企业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微创新”聚沙成塔,倒不失为良策之一。威力生早期正是通过技术上的点滴积累、突破,取得了80多项专利。提高生产效率的新流程、降低成本的新工艺或新材料、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新服务都是 “微创新”的方向,“微创新”的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创业者如何把握。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