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商务部:预计十二五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14:33 来源: 商务部网站

  商务部确定“十二五”商务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商务部在总结“十一五”商务发展成就和经验、分析“十二五”商务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商务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商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努力搞活流通、扩大居民消费,积极促进外贸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着力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商务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十二五”时期,我国商务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将为商务事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变革,将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契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变化,将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国内基础条件更加成熟,将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但也应看到,未来五年,全球经济进入减速调整期,国内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转变商务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期,商务事业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商务部提出,“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全面体现国内发展的新要求,以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促进内需与外需、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出口与进口、“引进来”与“走出去”、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为目标,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集成新的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内外联动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的现代商务发展新格局,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更大贡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要着力推动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着力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着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提升商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功能。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商务部提出了“十二五”商务发展的预期目标。一是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建立。 国内市场总体规模逐步位居世界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达到32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额年均增长16%左右,2015年达到76万亿元。城镇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成为流通主要方式,流通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流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二是外贸发展结构明显优化,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10%左右,2015年达到4.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1%以上,2015年达到6000亿美元。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三是吸收外资效益显著增强。年均实际吸收外资1200亿美元左右,外资质量不断提升、方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合理,外商投资在促进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四是“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左右,5年累计5600亿美元,“引进来”与“走出去”规模大体相当。

  围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商务部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商务发展的九大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流通网络。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一要强化流通基础建设,合理规划和布局流通空间网络,完善和提升流通功能性网络。依托产业分布、运输网络、物流基础设施和城市群,形成覆盖主要城市和重要运输节点、服务全国城乡的骨干流通网,建设若干辐射全国、功能集中的商贸物流中心。引导流通资源跨区域整合,推进区域内流通网络的合作,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东中西部区域间流通业协调联动发展。二要顺应贸易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选择若干交通发达、市场完善、辐射范围广、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城市,加快培育一批集物流集散、交易定价、设计展览、商业购物、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综合性功能的贸易中心城市。三要优化工业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和生活服务业流通网络。推广农村连锁经营,加快农家店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优化城市百货店、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市级、社区级商业中心功能;以促进安全消费、实惠消费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农产品流通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以大宗生产资料为重点,以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鼓励企业开展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逐步形成集原材料采购加工、配送销售、技术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网络,推进社区商业示范,建设和改造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体系,推进家政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和连锁化发展。

  二、全面提升流通效率和水平。以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绿色化为重点,推进流通现代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流通信息化方面,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市场交易平台、发展网上市场,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顺应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趋势,积极利用流通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流通智能化;建设流通领域信息网络,促进流通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利用和整合。流通标准化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推广和实施力度,全面建立流通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流通组织化方面,要积极推广现代流通方式和营销模式,以供应链为纽带,推动流通与生产的深度融合,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支持物流企业拓展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提高物流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城市现代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大中城市社会化配送网络。培育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实施流通品牌战略,鼓励流通品牌创新发展。流通绿色化方面,要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流通环节对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积极倡导低碳、文明、节约的生产模式和消费理念,把生产环节的结构调整和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结合起来,研究鼓励居民绿色消费的支持政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加快建设完整的先进的回收、运输、处理、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健全流通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积极推动商业企业和商业设施开展节能、低碳认证,大力推进流通领域节能减排。

  三、保障流通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一是要以肉类、蔬菜和酒类为重点,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力争“十二五”期末覆盖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加快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健全药品流通体系,增强药品流通业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信用意识。二是要加强市场运行调控,建立及时准确的城乡市场统计监测体系,强化对粮食、肉类、蔬菜、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的监测。发挥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及时向社会发布市场信息,稳定市场预期。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商业相结合的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统筹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完善内外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信息引导、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剂等调控手段,确保市场供应,及时平抑市场波动。三是要着力规范流通秩序,建立完善关系消费者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重点商品、特殊商品流通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推进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推动消除阻碍商品、服务、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政策,推进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企业主体结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为外贸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大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实施技术、品牌、营销、服务带动出口战略和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在巩固“中国制造”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国创造”;在巩固“中国加工”地位的同时,重点推动“中国营销”;在增强出口竞争优势的同时,提升进口综合效应,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平衡发展。一要引导企业提升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夯实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培育营销、品牌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将贸易链延伸到境外批发和零售终端,引导生产企业从车间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变。支持和保护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逐步形成质量、标准竞争新优势,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开展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支持企业联合制订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技术、行业标准的制订。二要巩固传统产品出口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和档次,支持企业开展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营销,形成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积极构筑周边市场。三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逐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环节拓展,提高代设计和自创品牌能力,延长国内增值链条。依据产业特点、要素禀赋和发展要求,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聚集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向高端环节升级,在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培育一批重点承接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四要实施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更加注重进口对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

  五、推动服务贸易大发展。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和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规范提升传统服务贸易,着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一要深度挖掘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优势服务出口潜力,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大力发展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扩大中医药、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培训等中国特色文化服务出口,形成一批核心出口产品。二要扩大服务贸易进口,认真履行多边、区域和双边领域相关协议中各项服务业开放承诺。稳步扩大旅游、运输及商业服务等传统领域进口,积极扩大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有序增加通信、金融、保险等服务进口。改善技术进口结构,完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机制。三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构建以示范城市为主体,分工有序、良性互动、辐射周边的区域格局,打造服务外包城市集群和服务外包产业带,巩固提升发展基础好、拓展空间大的软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金融、医药研发和通信等服务外包,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工业设计、商务、物流和云计算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实现突破发展。四要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创新服务贸易促进政策。

  六、提高“引进来”质量和水平。整合市场规模、产业聚集、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全球高端要素,大力承接研发、服务环节向我国转移,实现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服务并重转变,进一步提升外资的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一要以“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先进服务理念,激发国内服务业发展活力。二要以“引智”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通过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聚集全球技术、智力、研发、服务等创新要素,支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产业链、营销链合作,引进现代管理机制、提高创新能力、拓宽国际营销渠道。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全球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三要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在体制创新、产业集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动其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变。

  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注重防范各类风险,推进“走出去”便利化建设,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一要引导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部分加工制造业,到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二要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三要有序推进服务业国际投资合作,鼓励金融、建筑、旅游、分销、教育、中医药、中餐等服务领域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支持金融、保险、民航、电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全球服务网络,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四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资本、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五要鼓励对外投资与承包工程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发展,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推动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劳务合作,加快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对外劳务合作监测、评估、预警及安全保护工作机制。六是要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对外投资促进体系。

  八、优化对外开放空间格局。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逐步形成分工协作、特色发展、互动发展的区域开放格局。一要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把广西建成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以边境重点口岸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节点,加快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国际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一批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全的产业聚集园区。发挥沿边省区的区位优势,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等平台,推进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各类经济要素的便利化流动,建立与周边国家产业对接合作机制,共同打造跨境产业链。二要充分发挥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工业开发承载能力较强的优势,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鼓励面向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内陆地区,支持重点城市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三要推动沿海开放转型升级,巩固其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主体区域的地位,支持东部地区企业率先创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优化产业价值链,积极吸引国际服务业要素聚集,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层级。四要深入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进一步扩大内地对港澳的开放,到“十二五”期末,内地对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其他协议,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后续协商,促进两岸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扩大两岸贸易,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积极支持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九、发展互利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深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经贸合作空间。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公正公平,倡导国际义务分配公平化、机制化。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二是适应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引导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开展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三是扩大对周边国家的产业投资和经济合作,深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等领域的双边合作。完善与主要大国的合作机制,深入挖掘传统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丰富合作渠道,扩大利益汇合点。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贸易、投资、技术、基础设施、能源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互利共赢。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