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利差保护下的银行业难有竞争力

2011年05月06日 01: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市银行一季报披露,16家上市银行季度盈利2295亿元,剔除去年上市的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后,上市银行2010年全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均超过3成。

  随着国有银行的财务重组、股改上市,最近5年来大银行的业绩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但是,银行业高增长背后的支撑并非管理创新、技术进步,而更多地在于我们对银行业的高度保护,最大的保护就在于利率管制下的高利差。

  这从券商对银行板块的评价可以明显看出。2009年-2010年上半年,机构的评价是银行业增长驱动在“以量补价”,2010年下半年后,机构的预期则转化为“以价补量”。

  随着2009年一揽子刺激计划,国内银行业主动开闸放水以规模换增长,这与美国银行业危机后放贷意愿落至冰点形成显著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金融机构的扩张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如果不是银行业监管机构不断敲响风险警钟、提高监管标准,眼下的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风险将会更大。

  而自去年开始收紧信贷、下半年进入加息通道后,银行业的增长逻辑转移到“以量补价”。总体而言,法定利率四次调整的结果大体是,存款利率提高了约50基点(bp),贷款利率提高了约75bp。

  东海证券的统计显示,2011年3月,银行类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6.91%,其中一般贷款利率7.10%,票据贴现利率6.26%,同比分别提高140bp、106bp和271bp,较2010年12月分别提高72bp、76bp和77bp。而且,3月份利率上浮贷款占比创下2005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

  华创证券测算称,在2010年银行股的业绩增长中,按照业绩贡献因素进行大致划分,业务规模扩张贡献20%,息差扩大贡献5%。预计银行 股2 0 1 1年 业 绩 仍 然 能 够 获 得30%的增长,但业务规模扩张贡献下降 到15 %,息 差 扩 大 贡 献 上 升 到10%。

  从银行股投资者的角度看,这种增长点的转化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从金融消费者角度看,“以价补量”则明显不公。其一,对贷款人而言,贷款利率的上涨远远高于银行资金成本上涨;其二,对储户而言,并没有享受到资金成本上涨带来的超额收益。这是因为,“以价补量”的逻辑在于,“银行议价能力上升”,但与银行相比较,储户个人完全没有议价能力。

  更大的问题在于,国内对银行业的高保护是否会损害其创新的动力?是否会损害银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动力?而且,在金融脱媒化明显的当下,这种高保护还能维持多久?

  尽管金融国际化的冲击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有限,但脱媒化趋势已越来越显著。在投资理财产品方面,银行理财、基金、信托、阳光私募、分红险、投连险等产品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冲击利率管制。在企业融资方面,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3.5%,同比低4.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0 .9%,同比高4 .9个百分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