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8日 01:54 来源:新京报
■ 观察家
长期运作一个安全、廉洁、高效的慈善项目,光靠个体的良心、热情是不够的。
自3月起,多名媒体人发起了“免费午餐”项目,通过网络募捐,为山村孩子解决午饭问题,目前已募集176万余元善款。与此同时,这个项目也面临着合法性危机———民间公益组织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身份,从法律上说,不能公开向社会募集善款。(5月7日《中国青年报》)
民间慈善再一次遇到法律瓶颈。活动组织者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一次纯民间的爱心接力”。但为学生配送免费午餐,这本就是大项目,涉及募捐宣传、财务、人员配置,还要保证食品能安全地生产、配送。这显然溢出了志愿者的能力边界,需要有成熟的机构运营。可见,通过正规的慈善组织行善,这不是对民间慈善设置 “法律门槛”,而是慈善事业的客观要求使然。
但是,国内现有的一些慈善组织,无论是服务精神,还是财务透明,都与公众对慈善事业日益提高的要求有着很大落差。远的不说,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的万元餐饮发票被曝光,居然只是退出多消费的饭钱了事,如此种种已打击了公众的慈善热情。
可以说,近几年欣欣向荣的草根慈善,一方面是因国民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一些慈善组织的失望。这次“免费午餐”行动,以民间立场,草根自创的财务监督、公开制度,即每天都在网上公布善款数额,账户的验证码由多个公益人分别掌握,让捐款看得见、摸得着,赢得了网民的信任。这才创造了在40个小时内募款超过16万元的纪录。
但草根的监督制度,目前已难应付这么大的项目。活动组织者就已感受到压力:捐款只能进入私人账户,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被追究“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免费午餐的食品安全,让所有人如履薄冰……
现在,活动的组织者找到两条应对之策:一是通过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的平台运作,但该基金会要收取5%的管理费,基金会也坦承:管理费是“因开展该项目产生的行政工作成本”,比照10%的行业惯例已压缩了很多。另一方面,他们与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决定做“零管理费”的尝试———在寻找捐午餐爱心善款的同时,寻找捐工作经费的人。
要让“免费午餐”运作下去,要让公众心无芥蒂,就需要“免费”的运作平台。这也为民间慈善的制度化、法制化,提供了有益尝试。蓬勃兴起的民间慈善,包括“免费午餐”,李连杰的壹基金,曹德旺的河仁基金,都形成了“鲇鱼效应”,倒逼着慈善组织做出切实改革。
慈善是一个国家的良心体现,但长期运作一个安全、廉洁、高效的慈善项目,光靠个体的良心、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妥贴的制度安排:民间慈善需要完善,公办慈善需要创新,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才能开创中国慈善事业的新篇章。
□季渚鸿(律师)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