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2011年05月08日 03:14 来源:信息时报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大红灯笼高高挂》不管是在故事情节处置、导演手法还是灯光舞美、舞蹈编排等方面都建立了模范,可谓代表中国芭蕾舞最高水平之作,去年在广州上演时一票难求。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去年曾在星海开唱的国王歌手合唱团,今年将再临广州,选择了大剧院作为演出场地。(资料图片)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多年来风靡全球,作为第一部将改编成中文版的百老汇音乐剧,该剧还曾在广州进行了演员海选。(资料图片)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去年9月2日,广州出生长大的朱哲琴阔别多年回到故乡,在广州大剧院再次唱起成名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并与观众分享多年创作的超凡脱俗的音乐。信息时报记者 龙成关 摄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去年6月1日,开幕近一个月的广州大剧院迎来了首位开唱的流行歌手——迈克尔·波顿。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红遍全球的“情歌王子”,他的出现掀起了一阵怀旧风。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去年9月28日至10月1日,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在大剧院上演《睡美人》,颠覆了观众对芭蕾的一贯印象,演绎古典与现代交锋的“时尚童话”,光看服装就值回票价。信息时报记者 龙成关 摄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被誉为“21世纪舞坛第一传奇”的英国天才编舞家阿库·汉姆,今年2月携《上升之路》登陆大剧院。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是该作巡演在中国的唯一一站。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为庆祝大剧院的一周岁生日,歌剧《托斯卡》于昨日起上演,该剧所有布景道具都从罗马运来,华丽的舞台更显大剧院这个生日的隆重。(效果图)
改变广州&为广州改变
一年前的《图兰朵》,开广州上演大型歌剧之先河,引发全城热议。

  两部阵容鼎盛的歌剧巨制打破了广州歌剧演出的零记录,一年274场的演出,祖克曼、洛林·马泽尔、安妮·索菲·穆特、 柏林爱乐、德累斯顿、皇家爱乐、蒙特卡洛等名家名团的陆续到访……这一切,都源于一年前的5月7日,命名为“广州大剧院”的一座建筑在珠江新城的城市中轴线边上华丽揭幕。

  昨夜,一周岁的大剧院在歌剧《托斯卡》的歌声中庆祝了自己的生日。一年的时间,这座从零开始、实行政府“零补贴”模式运作的剧院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紧贴着广州的脉搏,在蹒跚学步中磕磕碰碰的成长。虽然它还不够完美,但它在这一年中交足了功课,虽然它的成长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同时并存着许多美好的机遇。

  □专题策划/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谢奕娟

  元年 274场演出交足功课

  “如果不是大剧院的落成,在广州,一年之内绝不可能看到这么多一流的演出”

  一年前的5月7日,广州大剧院以歌剧《图兰朵》揭开了自己的处女秀。剧院的工作人员还记得,就在演出前的十几天,大剧院看起来还像个凌乱不堪的工地,《图兰朵》的装台和排练几乎就在施工修缮的敲打声中进行。由于广州大剧院的建筑难度极高,建筑工期一延再延,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作为管理方的中演集团,首先要挑战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进驻和交接的工作。《图兰朵》的开幕演出是顺利的,不过一切也不尽完美,剧院的设施还不够完善、卫生清洁工作没有做好、交通也欠缺指引,这一切都受到指摘。那时候,如果你打的前往广州大剧院,的士司机大多还会给你一个十分茫然的表情:广州大剧院,哪里啊?

  而一年后的今天,广州人都以拥有这样一座剧院为傲。游客来到广州,大剧院已经成为像“小蛮腰”、中山纪念堂一样,深受推崇的一个标志性景观。光是今年“五一”期间,买票参观大剧院的游客就达到近2000人。籍由剧院设计师、建筑女魔头扎哈·哈迪德在世界的影响力,广州大剧院更是名声在外,建成之初,世界各地的媒体纷纷聚焦于这座有着“圆润双砾”造型、充满后现代风格的建筑,国内外的许多演出团体和名家,也带着强烈的好奇,纷纷期待着到这里来秀一场。祖克曼、洛林·马泽尔、安妮·索菲·穆特、希拉里·哈恩等世界顶尖音乐家纷至沓来,柏林爱乐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竞相献演,此外,皇家蒙特卡洛芭蕾舞团、英国阿库·汉姆舞蹈团、台湾云门舞集的造访,更以个性张扬、风格前卫的演出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如果不是大剧院的落成,在广州,一年之内绝不可能看到这么多一流的演出”,有业内人士这样说。

  剧院工作人员何旋介绍,截止今年5月6日,广州大剧院开幕一年来,共演出274场(其中去年176场,今年上半年96场)。此外,剧院还积极与艺术机构、企业、社区进行合作,去年与广东美术馆合作的“启点·动象空间”当代艺术展,价值上亿元的57件当代艺术作品装点了剧院的各个空间,就是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借艺术名家前来演出之机,剧院聘请他们担任“广州大剧院签约艺术家”,展开各种合作。这些人当中,就包括这次为罗马歌剧院版《托斯卡》的引进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著名歌唱家莫华伦,以及在大剧院建立的工作室、并亮相今年院庆的朱哲琴。剧院还举办了诸多的会员活动,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前不久造访广州,在剧院为会员举办讲座时,现场更是座无虚席,反应热烈。

  作为大剧院的签约艺术家,莫华伦在剧院开幕一年来已经四次登上这个舞台,也曾在观众席中欣赏过大剧院的演出。他对于大剧院一年来的发展十分肯定:“广州大剧院从零开始,去年做了第一部歌剧《图兰朵》,今年第二部,这是很难得的。因为大家知道古典艺术是需要政府和企业赞助来培养,光靠票房是赚不回来的,而大剧院是零补贴,经费十分有限。他们有这么好的胆识,我很佩服!”(下转B04版)

  (上接B03版)

  现状 挑战“零补贴”收支难平衡

  “比如我们做歌剧,就算票都卖光了可能也要赔”

  尽管一年来的成绩斐然,不过,在谈到大剧院的盈利情况和平均上座率等敏感话题时,艺术总监徐民奇还是向记者表示,剧院目前尚未能实现收支上的平衡。“全世界的剧院,给补贴的都很难收支平衡,我们是零补贴,怎么可能一下子平衡呢?如果那样的话那我们是神仙了。”徐民奇说,“为什么全世界做演出有三种模式,一种政府补贴、一种财团补贴,一种基金会和股份制的补贴,那就说明它完全靠演出是维持不了的,不可能赚钱的。但是在运营当中,我们挑战了这个难题。”他说,剧院虽然是市场化运作,但并非纯粹以盈利为目标。“我们在追求盈利的同时,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因为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更强调品牌。为商业而纯商业,很有可能丢掉了市场。比如去年的暑期期间,为儿童观众引进的两个剧目,芝麻街儿童剧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虽然成本很高,盈利很难,但我们考虑的是让更多的儿童观众,从小就与艺术进行沟通。比如我们这次做歌剧,就算票都卖光了可能也要赔,但我们考虑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必须引进更多的歌剧,更高端的演出。”

  “广州大剧院建起来以后,我们的运作刚好填补了广州高端演艺市场的空白。在承担起广州大剧院运营以后,我们也想打破固有的格局,为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市民,提供更多的优秀的世界级的演出,同时也把国内优秀创作资源集合起来,使其成为推介中国原创的平台。同时,更重要的是,扶持广州本土文化的发展,以及,致力于探索实验性、当代性、创新性演出,让剧院更有张力、魅力和个性。”

  经验 或经典或前卫观众拒绝中庸

  “广州观众看过的东西多,这个市场呈现两极化”

  经过一年的总结探索,大剧院的管理团队也逐渐摸清了广州观众文化消费的习惯。“我们发现广州这个市场呈现两极化的发展,是一个拒绝中庸的城市。广州改革开放比较早,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水平都比较发达,看过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要么就是最经典最好的,要不就是流行音乐、通俗歌手这样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如果你是一般的、缺乏个性的演出,这里的反应一般。”徐民奇举例,比如像《洪湖赤卫队》这样的红色经典去年在大剧院的上演,售票情况就出奇的好。今年4月的“放牛班的春天”——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广州,上座率仍接近100%,这些都说明广州观众认的是品牌和经典。此外,观看新年音乐会在广州也成为一种时尚,去年底在大剧院上演的12场新年音乐会,几乎场场都爆满。

  大剧院每年拿出5%的场次运作探索性、实验性演出,如阿库·汉姆舞蹈团带来的《上升之路》、云门舞集演出的《流浪者之歌》,这两个项目受到的欢迎也超出了他们的预料。“我们讨论时大家有不同想法,有的人认为广州没有这样的市场,有的觉得广州有现代舞团,多年以来一直有看现代舞的观众群基础,广东人心态比较包容,比较开放,所以我们就大胆引进,现在实验的结果发现这两场票房都不错。像《流浪者之歌》卖了将近100万的票房。所以反映出文化的消费也比较多元,我们也不断的做出调整来适应。”

  毋庸置疑,大剧院的成立,为广州演出市场增加了起码三分之一的演出节目,也提升了广州演出市场的总体水平。以前票价超过2000元的演出几乎没有,而现在,一些高达2000多元的高票价演出,如歌剧《图兰朵》、祖克曼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安妮·索菲·穆特独奏音乐会等依然十分抢手。许多从未涉足演出的观众群也因为大剧院的建起,“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演出。从今年的市场来看,以前三四月份是演出的淡季,而今年,这两个月份的演出从流行到古典、从戏剧到演唱会都十分丰富,呈现出来很不错的势头。

  不过,与北京、上海相比,差距依然是存在的。单就剧院来说,国家大剧院一年演出就达到近千场,上海大剧院年均演出500多场,广州大剧院目前的总量只有它们的1/4和1/2。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演出市场不论是场数、质量还是观众的成熟度上,差距依然存在的,文化消费的习惯还需培养。举一个具体的例子,音乐剧《歌剧魅影》2004年在上海上演一百场,上座率还能达到98%,而广州至今还没有人敢说引进这个项目,虽然观众的呼声很高。2008年,星海演艺集团尝试引进首部百老汇音乐剧《猫》,只演8场,上座率依然不高。

  争议 20万“高场租”堪称国内之最

  “高场租让观众看不起,剧组或演出主办方演不起?”

  采访中,对于大剧院一年来取得的发展,不少热心观众和业内人士都给予了相当大的肯定。不过,刚刚建立起来的剧院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或争议。比如对于大剧院的剧场秩序,就存在各种两极化的评价。在广州所有剧院中,大剧院场务人员的礼仪可以说是最好的,几乎每位走进剧场的观众都能见到她们的微笑,以及柔声细语的问候。演出过程中,只要有观众举起手机或照相机拍摄,也立刻会被场务人员用手中的电光束照射以示警告。不过,部分场次的演出也存在着由于秩序太乱而影响了演出效果的问题。

  上月在大剧院举行的王羽佳钢琴独奏会,当天下午的参观人群就一度影响了王羽佳的走台、排练。而当晚的演出,观众中交头接耳、在现场玩IPAD、儿童观众影响秩序的现象也不断出现。著名古典音乐节目主持人赵毅敏在看完演出后,就在微博(http://weibo.com)中评论道:“广州有好的古典音乐氛围,但是看完昨晚王羽佳在广州大剧院的独奏会,我要破口大骂!这样的演出伤害的是音乐家和大众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也有乐迷表示,十年前星海音乐厅刚刚建立时,剧场也存在着随意走动、吃东西等混乱的秩序,良好剧场秩序的培养需要时间、需要观众提高素养。

  广州大剧院剧场的场租过高也曾引发了一些圈内人士的议论。目前大剧场20万、多功能剧场10万的场租,堪称国内剧场之最。著名戏剧制作人袁鸿算了一笔账:“400座小剧场,每天10万场租,分摊在每张票上就是250元,加上剧目制作演出成本,再加宣传成本,那均价票就至少500元,高场租让观众看不起,剧组或演出主办方演不起。各地都存在着这一怪现象,越是演出市场不发达,场租就越高,我想这也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因。”

  而对此,徐民奇就回应,20万的场租并不是雷打不动的,演出方可以通过与大剧院合作的方式降低成本、实行票房分成。此外,大剧院去年至今举办的不少公益演出也以零场租、低票价优惠观众,如今年春节期间,鳟鱼歌剧艺术团、珠影乐团、广东木偶剧团等本土艺术团体在大剧院举办的五场惠民演出,就以零场租、零演出费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票价。

  未来 不比全比大定位比口号重要

  “国家大剧院无可挑战,我们只做自己最好的东西”

  谈到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徐民奇表示,自己对喊口号、设目标没兴趣,未来要做的就是“结合我们的本体业务,按照艺术发展规律,符号广东的实际,扎扎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虽然与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并称“中国三大剧院”,但他表示,“三大剧院各自形成特色和定位,不是靠比。国家大剧院老大的地位无可挑战,它在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最大的剧院,肯定优势最大,市场也最大;上海建得很早,它已经慢慢形成它的优势地位和自身特色。广州大剧院才刚刚起步,还应该向它们学习,还要向世界先进的剧院去学习,发挥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个性。像这次引进《托斯卡》,就是向罗马歌剧院学习的很好机会。我们不是比大、比全,是做我最好的东西,做出特色,符合广东的发展特色。”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广州大剧院应该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突出发展自己擅长的东西。“正如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一样,他们最擅长和适合的演出都不是音乐,诸如现代舞、歌剧、话剧的演出效果就很好,但是交响乐,哪怕是像英国皇家爱乐这样顶级的乐队在那里演出,也有专业人士评价,听得比较吃力。这与剧院本身的声学设计主要服务于歌剧演出有关。”广州的每个剧场,无论是星海音乐厅、中山纪念堂、友谊剧院、黄花岗剧院、白云国际演艺中心,都应该有清晰明确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大家一起,共同把演出市场的蛋糕做大。

  莫华伦则建议:“广州大剧院因为在广东,临近香港,应该多一些与港台的合作。很多观众也从香港过来,就像这次的《托斯卡》,起码我认识的就有10个人从香港过来看它。利用这个优势,发展粤港澳的艺术,是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

  据悉,剧院目前的演出计划已制定到明后年,剧院在歌剧《图兰朵》、《托斯卡》之后,将于明年演出普契尼的又一部歌剧《蝴蝶夫人》,未来一年值得期待的演出则包括:中文版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以及正在洽谈中的百老汇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剧院魅影》或《阿依达》。1分2分3分4分5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信息时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