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用勤劳的双手 重建美丽家园

2011年05月09日 07:48 来源:经济日报

  编者按 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了3年的时间。

  3年来,地震灾区顽强挺立、崛起于危难,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精彩篇章。

  今天,我们再赴灾区,用笔和镜头,记录着奇迹,见证着未来。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四川地震灾区。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我努力环视四周,试图找寻到那些隐藏在记忆深处的片段……

  3年前的这个时候,作为灾后重建采访组的第一批成员,我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奔赴汶川、北川、绵竹等重灾区,在什邡的帐篷里,在青城山脚下的废墟旁,在率先恢复生产的东汽车间,灾区人民擦拭掉眼泪,强忍悲痛坚持生产自救的那一幕,令我们万分感动。那些日子,我们的采访本常常会被泪水打湿,在这场巨大灾难面前,我们读懂了什么是尊严与勇气,什么是人间大爱和发自内心的人性光辉。

  2009年4月,灾后重建一周年之际,我再次走进四川灾区。这一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火热的建设场面。来自祖国各地的援建者们,操着不同口音,彼此也互不相识,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集聚到这里,他们忘情地工作,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赞歌。

  事实上,这是一场考验我们智慧与理性的重建之路,不仅要与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品质建构灾区人民的家园,更要以战略的眼光和科学的规划,谋划灾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对灾区家园的重建,我充满着期待。

  在灾后重建两周年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未能有机会再来灾区,不过,这却让我更加憧憬:历经三年的灾后重建,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在自力更生与八方援助的合力下,在爱与责任的呵护下,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距离老县城23公里处,北川新县城拔地而起。民族特色浓郁的安居房、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设施一流的体育中心……作为惟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这座世界上最年轻的城市,犹如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展现在川北大地上。

  穿行在汶川水磨古镇,这个重建后的文化名镇,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呈现出一幅生态与文化完美融合的水墨山水画。这里迁走了63家污染工厂,却引来了一所师范大学,水磨也因此成为阿坝州惟一一个拥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的川西小镇。

  看不够的是那些惟妙惟肖的绵竹年画,色彩明快,古朴流畅。作为我国绵竹木版画的发源地,绵竹年画村借助苏州援建的优势,结合苏州桃花坞年画营销的成功经验,在灾后重建中大力培育、发展年画产业,成为海内外闻名遐迩的传统年画艺术村。

  发现不断,惊喜也不断。类似新北川、水磨镇、年画村这样的重建样本,在四川灾区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分散在各地,像一颗颗的闪亮明珠,串成了一道灾后家园重建的亮丽风景。

  科学重建后的四川更加美丽!三年过去了,这幅崭新的画卷才刚刚打开,精彩还在后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经济日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