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学者呼吁鼓励农民自建城市

2011年05月10日 13:37 来源:财新网

  农民可以不经过政府而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谈判,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分享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同时打破政府对土地的垄断供应,通过市场竞争使土地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政府则可以通过征收不动产税来获得建设资金。然而,北京昌平郑各庄作为一个典型案例目前面临重重压力

  【财新网】(实习记者 林坤 记者 张艳玲)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被学者看作农民自主城市化的典型。2011年5月5日-6日,在郑各庄举行的第二届城乡统筹发展论坛上,诸多学者力挺郑各庄模式。

  所谓农民自主城市化,指不经过政府征用土地,农民便直接按城乡规划在集体土地上自主进行城市建设。这意味着农民可以不经过政府,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谈判,在此基础上农民可以更好地分享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同时打破政府对土地的垄断供应,通过市场竞争使土地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

  15年来,在政府没有投入分文的情况下,通过村办集体企业发展,郑各庄不仅解决了本村1500个村民就业,还吸收了7500多外来人口。据郑各庄村党委书记黄福水介绍,目前,郑各庄村集体年收入近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万元,远高于北京市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262元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的水平,村内住房、医疗、就业、入学、养老等公共服务均不亚于城市居民。在房价高烧不退的北京市,郑各庄在村集体土地上建的房屋宏福苑小区虽然价格一度超过1万元,但远低于相隔不远的北苑小区等大产权房,这使得郑各庄村在集体土地上建的房屋十分紧俏。

  但郑各庄的发展也面临重重压力,发展中最大的障碍是没有法律认可的产权。“这意味着农民的房子是资产却不是资本,仍不能抵押、按揭、上市”, 黄福水认为,尽管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却没有在政策上落实。“郑各庄给地方财政增加了几千万收入,目前资产50亿,若变成资本上市流通,带来几十个亿的现金”,但这无法实现。

  黄福水说,产权缺位使农民的就业、生活质量提高以及城市化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他举例说:“比如村民想让子女出国留学,但没有足够的资金,又不允许他们把房子抵押,让孩子进一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就不能实现了”。

  在压力之下,黄福水对财新记者表示要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继续坚持集体所有,土地不能抵押、上市,同地、同权、同价的政策没有兑现,已引起了村民们很大的恐慌,只能妥协了”,他告诉财新记者。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新农村建设倡导了许多年,效果不尽如人意,关键在于没有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因而无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他认为,郑各庄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不应复制。针对郑各庄面临的压力,他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并希望郑各庄能在压力面前继续维持集体土地的性质。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则表示,要解决城中村问题,最根本是要承认现实,承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建设用地上长期的开发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允许农民自主进行置换和改造。同时,要给予农民长期授权,保障不再有拆迁威胁;市政基础设施也要无条件的覆盖城中村。

  他指出,在此基础上,市场会自己去选择开发的形式,一些投资商也会放下身段去和真正的土地所有者进行谈判,其结果,不过是房地产商从未来的土地开发收益中少拿些,农民多拿些,而政府一样会得到税收,而且是长期的不动产税。

  “只有这样,政府行为才具有长远性,对土地的投入就会更慷慨,城中村也就自然成为历史;而最重要的是,城中村的开发与改革,很可能会带来对经济增长更大的拉动”,李铁强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