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报刊转企是传媒整合机遇

2011年05月12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何翠云

  8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全国5000多家非时政报刊年内将全面展开转企改制。同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挂牌成立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其实谈到报刊转企改制问题,也许只是目前中国国内特有的经济现象。追溯报纸诞生的雏形,最早不过是提供商业新闻信息的新闻纸,报纸无疑是市场经济和商业社会的产物,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商业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最新信息的需求。而这些新闻信息通过印刷技术传播,就形成了报刊;随着声音图像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播电视;随着网络的普及,门户网站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强势渠道。如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渐有融合之势,报纸内容网络化传播或者数字化生存,网络也不断融合报纸电视的内容。

  在“一次采集,多元化发布”的全媒体的今天或者互联网时代,报刊转企确是存亡之迫。报刊改制,事实上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新闻传媒行业的推进。报社企业化经营管理,成立传媒公司,这不仅意味着,报刊作为媒体回归其商品属性,同时也意味围绕市场对信息的需求来开发传媒产品,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相比强势媒体品牌的全媒体传播方式,单一的纸质媒体完全处于弱势。的确,报刊不改制转企没有出路。

  然而报刊如何转制改企?报刊转企改制无疑不能不考虑以下问题:第一是钱哪里来,首先是注册资本,据调查,目前60%-70%报刊都是亏损,50%-60%的报刊没有注册资本,怎么落实这些注册资本是个问题。其次还有解决员工社保等投入问题。第二是人哪里去,报刊改制注销事业单位,员工全员签劳动合同,这涉及到如何充分利用传媒行业人力资源的问题。报刊改制成立传媒公司,传媒仍是主营业务,只要是做媒体,内容和影响力仍是王道,因此应充分重视人以及对人的管理。第三是报刊改制转企之后,机遇何在。正如有人疑惑,报刊不改制没有出路,改制后是不是就是末路?如果把报刊改制之后始终定义在纸质传媒的定位,改制的确很难言出路。但如果从成立传媒公司、围绕市场信息需求开发传媒产品的角度来看,报刊改制转企还是充满机遇的。

  近观这几年互联网公司的蓬勃发展,当然互联网发展前景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良好的融资途径。如果通过报刊改制转企解决了报刊的融资途径,可以预测,报刊的质量将会有较大的改观。可以这样说,已现颓势的报刊将因改制转企而获得一次新生的机会。

  目前,新闻出版行业还实行刊号管理,因此有限的纸媒报刊可以说仍是稀缺资源,值得资金关注与投资,民资参股报刊改制,也应在情理之中。当然,改制转企不仅是报刊的新生机遇,也是各种闲散资金的机遇,更是媒体行业各种兼并资源整合的机遇。

  在全媒体时代,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多种传播途径,“一次采集,多元化发布”事实上是对新闻信息资源最高效的运用,也是更好的服务受众,对受众多层次的信息需求的满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中华工商时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