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2日 08:14 来源:经济日报
银行业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在乡村,“兄弟情”、“心心相印、温暖同行”,是灾区企业和群众对金融支持的切身感受。
银行业在危难之时,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对灾区企业群众的关心。工商银行勇担社会责任,开展“心心相印、温暖同行”灾区特别服务大行动,开设灾后金融应急“绿色通道”,第一时间搭建“账篷银行”、“板房银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您身边的银行,可依赖的银行”。银行业对重灾企业蓥峰实业实行债务重组,共计削减债务7500万元,支持企业轻装上阵,三年后,曾受灾的四川蓥峰实业公司生产能力已恢复到震前水平,曾经伤痕累累的工厂里再次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正如企业董事长刘太林所言,“如果没有银行业的雪中送炭,企业难以起死回生,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把企业做强做大,回报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关爱。”
银行业的大力支持和贴心服务,增强了灾区群众对未来的信心。走访灾后企业,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企业的蒸蒸日上和飞速发展。在玉鑫药业,灾后流动资金紧张,生产设备破坏严重,企业面临倒闭,企业急需资金用于厂房维修并支付应付款,关键时候德阳银行和农信社的资金支持解了燃眉之急,“德阳银行关键时刻是我们小企业的救命稻草”,玉鑫药业总经理说。灾后几年,在金融的支持下,玉鑫药业保持了稳健增长,产值年增25%以上。
在灾区,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许多人感叹,灾后重建让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20年,企业和银行在灾后重建中迎来了更大的发展。
汶川地震前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9359.79亿元,到2010年底达到了19413.05亿元,3年来增加值超过了1万亿元,超过四川省解放后57年贷款的总和,总量保持在西部第一。这个巨额数字中灾后恢复重建贷款占四成左右,推动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的顺利实现。与此同时,银行业上了新台阶:规模进一步增长,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正是金融机构与灾区群众的心心相印,牢牢抓住灾后重建之机,才经受了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共同谱写了今天灾区美好生活新篇章。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