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潮商:蔗糖贸易成就潮商

2011年05月12日 21:37 来源:潮商

  文/张新民

  还在元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汪大渊的南昌人写了一本叫《岛夷志略》的游记,里面提到:“万里石塘,由潮洲(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这万里石塘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连通东西洋的贸易航线,二是指包括南海诸岛在内的沿途岛屿。过了万里石塘之后,就到了“交趾、占城(越南)界”的海面了。顺便提一下,这则史料也是迄今证明南沙群岛为我国神圣领土的最重要证据之一。

  万里石塘为什么由潮州而生?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条航线是由潮州人开辟出来的。现在很多人都听说出了南澳岛就是国际海运航线,殊不知说的正是古代的万里石塘。关于这条航线,还有一句谚语,叫“上至天津,下至马辰”。出了南澳海面,向东北行称上,可达天津、琉球、日本等“东洋”;向西南行称下,可达马来、越南、暹罗等“西洋”。所以潮州地方旧志说潮民“逐海洋之利,往来乍浦苏松如履平地”,“驾双桅船,挟私货,百十为群,往来东西洋”。

  万里石塘实际是民间的通番贸易航线。我们注意到,一方面,即使是在明清两朝持续几百年的海禁期间,这条航线也从来没有中断过。比如在发明白糖的明朝嘉靖年间,潮州就有吴平、林道乾、林凤等巨盗,在海上纵横驰骋,通番贸易;另一方面,这种海上私人贸易就其性质而言属于走私,往往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而此消彼长。而正是雍正初年开放的大米贸易,才使民间的对外贸易走上了合法化和正常化的轨道。

  就潮州而言,与暹罗的大米贸易不但解决了种蔗出现的粮食问题,更主要的是得以建立起一种低成本高利润的循环贸易体系。我们知道,在木帆船时代,商船的动力靠的是季候风。每年的春季,满载潮糖的帆船就要在港口集结,等待起风扬帆前往苏州或天津;之后要采购好丝绸布帛或黄豆药材等货物,在秋季北风起时及时回航。在清代雍正之后,记录这种情况的地方志书就多了起来,比如:

  乾隆《澄海县志》记载:“候三、四月好南风,租舶艚装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至秋东北风起,贩棉花、色布回邑。”又记:“每当春秋风信,东西两港以及溪东南关、沙汕头、东陇港之间,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计。”

  清人黄蟾桂在《晏海渺论》记载嘉庆十四年(1809)樟林港:“本年六月初三日,澄海县商船六十余号,各装糖包满载,每船载三千包或四千包,连船身计之,一船值银数万,将往苏州、上海等处……”

  光绪《潮阳县志》记载乾隆中期潮阳县令李文藻写的多首《劝农诗》,其中有:“岁岁相因是蔗田,灵山脚下赤寮边。到冬装向苏州卖,定有冰糖一百船。”

  然而对东洋的贸易只是潮州商人建立的整个循环贸易体系的一部分。一些装载棉布药材等货物的帆船实际并没有在潮州停留,而是沿着万里石塘,继续乘风破浪向西洋驶去。直到了第二年南风初起的时候才满载大米、香料和墨西哥银元返回潮州。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