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3日 10:10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的会议室中,墙上挂满奖状、锦旗,柜子里放着数不清的证书、奖杯。全国各地的百姓用这种朴素的方式,向地质环境司全体人员表达谢意和敬意。其中,一面“万民折”格外引人注目,数米见方的黄绸上,湖北黄石的一万多名群众虔诚地签上姓名——要不是地质环境司的组织协调,他们现今还生活在摇摇欲坠的危岩之下。
都说创先争优要落到实处,可哪里才是实处?在地质环境司全体共产党员和干部看来,落到实处,就是要落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第一时间”原则
在地质环境司,“第一时间”是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是因为他们的任务多是急难险重,突发性极强。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中,不仅要第一时间接收、上报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协调队伍、设备,更要第一时间赶赴情况不明、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发生的现场。
“第一时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最紧迫的出发。去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消息在凌晨传来。两个小时后,部长徐绍史、副部长汪民及环境司等相关司局主要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相继带着行李赶到部里。上午10点,熊自力陪同专家组出发;10点半,柳源陪同副部长汪民出发;11点半,关凤峻陪同部长徐绍史随国务院领导出发。
意味着最艰难的行程。从地图上看,绕道九寨沟奔赴舟曲是最快的一条线路。实际上,熊自力一行人昼夜兼程,从前一日上午10点直走到次日凌晨3点。这期间,因为飞机无法降落,他们两度飞往九寨沟,终于在下午6点到达,连夜越过若尔盖草原和岷山,半夜到达甘肃迭部,之后一路沿白龙江前进。“只能祈祷不要下雨。一旦下雨,车肯定要埋起来。”路况如此凶险,他们却在车内建起了临时党支部。
意味着最艰苦的工作条件。“无吃、无喝、无厕”,关凤峻对24小时内的灾后现场有着切身感受。去年4月14日下午,当他和副部长汪民曲折抵达玉树震区后,眼前一片混乱。没人安排住处,他一间一间地掀开帐篷,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块床板;没有吃的,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幸运”地喝上热水,吃上了方便面。在青海玉树,关凤峻嘴唇发紫,心肌区尖锐疼痛,他忍着;在云南巧家,严重晕车的柳源在颠簸的山路上,一口气坐了七八个小时的汽车,他忍着;在甘肃舟曲,熊自力严重腹泻,几近虚脱,他忍着……
意味着随时可能被夺去生命。在别人忙着撤退、远离危险的时候,他们“偏向虎山行”。直升机从天水飞往舟曲,进入云层后,四周一片奶白。然而刹那间,关凤峻视野内的白云陡然变成裸露的山地。飞机猛地拉高,随即有人大喊:差点撞到山!飞行员当即决定返航。这事,想一想,都让人后怕不已。
意味着他们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去年8月,当老父亲病危的消息传来时,巡视员柳源正在舟曲组织编制灾后地灾防治规划。他匆匆赶回老家又匆匆赶回北京,终没能送老父最后一程。最小的妹妹病重在床,副司长陶庆法却连续3个月坚守西南,指导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打井工作圆满成功,小妹却在他往回赶的路上,念着大哥别了人间。“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灾情就是命令。这种情况下,个人、家庭的事情都是小事情,必须予以让位。”他们说。
第一时间,更意味着国土资源系统的抢险救灾工作走在最前面。玉树地震后,国土资源系统的队伍,成为进驻灾区的第一支队伍。排查次生灾害点、寻找临时安置区、打井,各项工作迅速展开。《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玉树灾后重建十个重大专项规划中率先完成的。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地质环境监测院赶在总理专机起飞前将图纸制好提交,成为指挥部见到的第一份图纸。
不但是地灾应急抢险。去年,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方案就是连夜制定的,10多个省调集的人员、设备数量、出发日期都是环境司工作人员半夜电话联系确定的。面对今年的大旱,地质环境司再次显示了雷厉风行的过硬作风,第一时间调集了上万人的队伍和上千台装备,仅用70余天实施钻井2200多眼,解决了220多万人的饮水和50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全天候应急备战
地质环境司做过一次特大地质灾害应急流程桌面推演。从接收信息到派出队伍,整套流程需要100多道程序。
转换到现实,会是怎样一番情形?
去年9月2日,司长关凤峻值班。半夜12点多,他从应急办回到办公室,蜷在沙发上准备睡一会。凌晨3点多,在应急办值班的李香菊打来电话:云南保山发生地质灾害!他赶紧往应急办跑,9月的夜风已略有凉意,吹在大汗淋漓的身上,顿时让他后背发凉。顾不上身体的不适,他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向部领导报告信息,订前往灾区的机票,组织专家队伍,一直忙到早晨6点多。中间,只吞了两片感冒药。
这就是应急的常态工作。去年整个汛期,国土资源系统没有出现一次灾情险情漏报、迟报、迟处理的情况。
这得益于一套完善严密的机构和机制。去年,地质环境司从4月中旬即开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7月下旬,成立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8月,《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出台,对接到灾情险情报告后的应急环节作出严密规定,每个环节必须在1小时内完成。
地质环境司每个人参加应急的人,都严格执行制度,不论职位高低,不分年龄大小。关凤峻说,司里年轻同志较多,孩子都很小,但这些同志从未因家庭原因影响工作,生气勃勃,招之即来。司里女同志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和男同志一样值班、一样应急、一样出野外。在“无吃、无喝、无厕所”的灾害现场,可想而知,女同志要比男同志克服更多的困难,但她们从不退缩。
在地质环境司的主导下,一系列应急工作相关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建设方案(2010~2015)》、《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制度》、《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工作管理办法》、《地质灾害应急专家2010年工作要点》、《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响应工作实施方案》……这些都为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思路和支撑。
主动服务,完成开创性工作
关凤峻认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为地灾防治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去年,面对严峻的地灾防治形势,地质环境司主动谋划,设计抓手,全面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推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救援四大体系建设,推动应急水平提高,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166起,避免人员伤亡近10万人,避免财产损失近10亿元,是成功避险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直接经济损失最多的一年,创造了我国地灾防治史上的奇迹。
地质灾害具有强烈的突发性和难以预见性。但地质环境司却始终致力于将地灾防治工作走在前。去年,地质环境司代拟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与其他部委共同研究起草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与山洪灾害、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已经出台。它们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地灾防治工作。
地质环境司人少事多,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促进地热(浅层地温能)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等一系列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都是他们的分内职责。
针对日益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去年环境司开展了十余项工作,比如组织修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有关技术规范,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统计制度等。这些探索性极强的工作,将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转变矿业经济发展方式等起到基础性作用。
今年4月22日,重庆·中国温泉之都授牌仪式在重庆隆重举行。这是地质环境司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地质环境司从地热能的勘查评价、开发利用、科学研究、综合管理等多个方面推动我国地热资源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先后组织编制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试行)》、《全国地热可再生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全国地热可再生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实施方案》和《全国地热可再生资源能源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还通过部市合作方式,完成了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赞誉。
在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上,地质环境司始终不遗余力。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地质公园24处、国家地质公园183处。这项工作不但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地质遗迹,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地质环境司的努力下,我国第一部关于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法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也在去年出台。
在关凤峻看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服务,把工作做好,为群众服好务,就是把创先争优落到百姓心坎上。所以,除了这些“分内之事”,地质环境司非常重视发挥技术优势,主动服务社会。连续两年开展的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就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落实。在近日举行的国土资源系统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总结表彰会上,副部长汪民说,这次抗旱找水打井行动,为国土资源部创先争优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增添了新的光彩。
“平时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生死关头能豁出来。”用这句话来形容地质环境司的共产党员,再贴切不过。当无数的荣誉扑面而来,他们选择把荣誉让给基层,让给一线工作人员。在2010年以“守护生命、守护家园”为主题的十大杰出群测群防监测员颁奖晚会上,当群测群防员们站在台上,接受来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时,他们端坐在台下,欣慰地微笑,热烈地鼓掌。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