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5日 17:20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社会保障不仅是福利,也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拥有撬动和持续释放居民消费需求的“魔力”
在我国出口不顺和消费乏力的时候,大洋彼岸又传来了利空消息。
当地时间5月10日,欧盟发布公告称,伴随中国、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出口大国的经济不断增长,欧盟将采取行动,取消那些经济较为富裕的新兴经济体享有的贸易让步。最终,享受欧盟进口优惠的176个国家和地区将减至约80个。中国很可能被列入缩减名单。
这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着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的不断飙升,我国出口企业已经注定告别了低成本高利润时代。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今年1~2月,进一步下降到1.44%。
“欧盟缩减普惠制会导致部分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大幅减少,甚至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破产。”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这些企业或许会从外贸转向内销,但内需的不振恐怕会让他们三思而后行。4月份,在高通胀和信贷紧缩的压力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9亿元,比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内需疲态已显。
内需不振的原因自然是社会保障不力,人们不敢花钱。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社会保障不仅是种福利,也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支撑,拥有撬动和持续释放居民消费需求的“魔力”。而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明显不足,约占财政支出的15%,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也滞后于自身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的提高比直接增加财政支出更加有效。它是通过减少民众生活成本,间接增加可用于消费的收入,提高民众消费意愿来达到刺激内需的目的。”马遥说。
客观上看,近年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成就不小。到201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57亿,比“十五”末增长了46.8%;城镇基本医保覆盖4.32亿人,加上新农合,总数超过12.6亿人;新农保参保人数1.43亿人。
不过,这样的覆盖程度显然还不够,毕竟仍有数以亿计的百姓缺少基本保障。更何况我国的社会保障是“低水平”的。
以医保为例,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接近60%,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年均收入的6倍以上。以2010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计算,新农合支付限额不足4万元。如果农民得了大病,往往要花二三十万元。如果家里老人建在,他们家里必须要留下一定量的积蓄不能轻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病有所医’是我国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我国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如果医疗保险方面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我国的高储蓄将得到有效释放,将对我国扩大内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马遥说。
那么,如何加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呢?
“我国社保体系推进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中国社保基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拖欠情况,亏空和缺口一直很大。截至2010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基金总规模仅为8568亿元。而据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我国保障资金的需求至少在10万亿元左右。
“社保资金缺口是国有资金投资和社保基金之间争钱的矛盾体现。国家大型财政投资挤压了社保资金的投入。如今,中央缺钱,地方政府缺钱,企业更缺钱,这都增加了完善社保体制的难度。”郑风田说。
郑风田建议,我国可以将国企的红利拿一部分出来补社保资金空缺。去年全国国企实现利润近2万亿元,而且社会大众都不知道这笔可观的利润去了哪里。如此,还不如把这份钱反哺给民众。“国企属于全民所有,其产出的利润理所当然应用于公共财政,为全民共享。”
不过,让国企反哺民众的阻力不小。“国企那帮大佬并不愿意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分给‘外人’。这还要看国家有多大决心来做这件事情。”郑风田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