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坚持统筹协调 建设"两型"社会

2011年05月16日 10: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能源资源富集是陕西发展的优势之一。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市场需求的持续攀升,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陕西加快了能源资源集约开发的步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化工成为重要支柱产业。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3.61亿吨、占全国11.1%,石油产量2594万吨、占全国12.8%,天然气产量223.47亿立方米、占全国23.1%,煤矿平均回采率65%、石油采收率25%、原油和成品油管输率75%,能源化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5.8%和73.9%。

  陕西的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陕北和渭北一带,这里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革命老区和贫困人口集中区。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指示,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协调开发与保护、集约与节约、速度与效益、强省与富民等关系,加快破解局部环境约束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群众收入水平较低等难题,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路子。

  在加快发展中促进转型。科学发展是解决陕西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立足省情实际,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区域发展战略上,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和陕西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及时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深化为“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突出主体功能定位,加强横向协同联接,启动建设西咸新区、陕南循环经济聚集区,促进了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在资源开发模式上,按照“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的方向,加快实施煤向电力、煤电向载能工业、煤油气盐向化工“三大转化”战略,按照就地转化50%的要求安排新建煤炭项目,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载体推进集聚集群,加快石油化工精细化发展,努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府谷庙沟门6×60万千瓦煤电一体化、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彬长180万吨煤制甲醇、杨庄河炼化等一批煤油转化综合利用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或投产,陕西能源化工产品结构单一、以生产销售原煤原油为主的格局正在逐步改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三次产业互动联动、能源与非能源相互支撑,做大做强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资源开发中保护环境。陕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统筹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事关全省长远发展。我们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理念,严把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着力推进节约节能,抓住建设全国低碳示范省契机,推进铜川等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加快韩城龙门、神木锦界、渭北生态农业区等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狠抓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十一五”关闭小煤矿120多处,关停小火电155万千瓦,淘汰落后产能5596万吨标准煤,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20.21%。着力加强治污减排,实施重点工程,综合治理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5年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94个、垃圾处理场90个,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55%和12.18%。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长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快资源开发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强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和防沙治沙,建园林式城镇,促进山水林、天地人相和谐。5年造林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顺应沿岸区域发展需求,制定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决定利用5年时间、投资600多亿元,全面推进渭河防洪保安、生态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努力把渭河打造成横贯关中、造福三秦的生态长廊。目前,我们正在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举办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展示世界各国园林艺术之美,倡导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在产业升级中自主创新。陕西科教实力雄厚,拥有100多所高等学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员。我们认为,这是支撑全省未来发展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只要用好用足这些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使隐性科技潜力转化为显性发展实力、丰富科技资源转化为强大发展动力,就能促进陕西经济社会更长时间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盯市场有效配置国有与民营、军工与民用、院所与企业科技资源,依托产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求依靠创新促进升级、通过升级带动创新。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采取政策倾斜、投资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强化资源开发、能源转化、环境保护等领域科技攻关,加快输配电、煤炭开采洗选、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风电、核电等装备研发制造,获得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DM-TO、醋酐联产醋酸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低温干馏兰炭生产、煤系固体废弃物制备生态胶凝材料等成果国内领先。以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为载体,加快建设省科技资源中心和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组建能源化工、循环经济等6个工业研究院,引导创新要素向基地、园区和企业聚集。探索国有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承接、民营科技企业参与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金风科技、比亚迪、国核宝钛锆业、陕柴重工等骨干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实施资源型产业低碳改造工程,加快煤炭、电力、冶金等行业技术升级,全省火电脱硫除尘设备安装率69%,新建大型煤矿全部机械化作业,二氧化碳驱油、油田注水等先进开采技术加快应用,煤炭、石油就地转化率分别达到30%和35%。

  在改革开放中增强活力。我们感到,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完善、开放水平不高,是陕西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释放活力、增添动力。深化国有企业特别是能源化工企业改革,抓好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各类投资主体互相参股控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金钼股份、西部材料、陕天然气、兴化股份等10家企业成功上市,延长石油集团成为西部首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省属企业,煤业化工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5年增长450%。大力推进全省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帮助解决资金、土地、技术等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领域,参与政策性住房、社会事业和市政公共事业的发展,鼓励大型资源类企业通过产业配套催生中小企业。“十一五”全省中小企业增加13.29万户,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5%。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组建长安银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大新兴、节能、环保等产业支持力度,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信贷投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职能关系,精简审批事项,促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积极打造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一方面,发挥欧亚经济论坛和西洽会、杨凌农高会等平台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同央企合作,促进国内外领军企业投资我省能源资源开发;另一方面,支持陕西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陕西有色集团成功收购储量价值50亿加元的加拿大育空锌矿,延长石油集团积极参与泰国、中亚等地油气勘探开发。

  在共建共享中富裕百姓。建设“两型社会”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参与,共享资源开发成果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富民为要,在资源开发中既见物更见人,加大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突出问题的力度,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从2008年起实行民生工程预算,当年投入330亿元,2009年投入403.7亿元,2010年投入420.29亿元,今年全省将新增财力的80%主要用于民生建设。实施蛋奶工程惠及263万寄宿中小学生,对435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和270万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解决66.47万户住房问题。资源开发地区先行先试,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神木县推进全民免费医疗,吴起县、府谷县延长免费教育年限,受到群众欢迎和社会好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推进改水、改厕、改圈,做大县城、发展乡镇,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5%。建立企业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近5年延长石油集团先后投资10多亿元,与陕北相关县区共建柏油路500多公里、砂石路7000多公里,有效改善了乡村面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实施果业提质增效、畜牧业收入倍增等工程,加快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移民搬迁,开展“千企千村”帮扶行动,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世纪60年代清退人员生活补助、城乡低保等标准,“十一五”期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8272元和2052元增加到15695元和4105元。特别是延安、榆林两市在依托资源开发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非能源产业,2010年两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全省2185元、1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省1068元、1008元,群众得到了新的更多实惠。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