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7日 02:5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陈未临 发自上海
移动互联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最基本的语音通讯到高速上网、手机支付乃至企业管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得以极大提升。
作为移动互联技术应用最具潜力的领域,物联网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由此也诞生了为数众多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有电信运营商开发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出租车无线车辆调度解决方案;在移动支付领域,借助NFC(近场通信)技术,消费者只需要公交卡手机,就可以在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时可实现“刷手机”买单。
事实上,上述案例仅仅是移动互联技术很小部分的应用,这一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移动办公、移动警务、移动工商、移动税务、移动城管、移动采编、销售管理、移动保险应用、智能公交、环保监控、智能抄表、平安校园、驻车监控、移动证券等多个领域。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的管理人员,都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
去年4月底,中国联通分别与上海汽车和长安汽车合作推出了荣威350等两款3G互联网轿车。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中国联通的3G应用还涉及政府、金融、制造、航空、交通、医疗等八个重点行业。
和联通类似,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互联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企业的管理。
物联网的探索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联通手握世界最主流3G标准WCDMA,其网络尤其是上行带宽上的优势和终端的成熟度,对其他竞争对手颇具威胁力。目前全球仅WCDMA手机就有2000多款,有了3G模块,再加上联通WCDMA成熟的产业链、业务、终端的配合,联通在发展物联网方面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上海联通透露,在智能交通领域,2007年中国联通就提供了出租车无线车辆调度解决方案,而这就是其物联网业务的最早雏形。据悉,该项目累计入网用户已达1万;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联通也于去年9月在上海率先推出刷公交卡手机,应用NFC(近场通信)技术,内置公交卡账户,用户在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时可实现“刷手机”买单。
2010年5月11日,中国联通在上海世博会芬兰馆内举办了一场物联网论坛,展示了其在物联网方面的成果:刷卡手机、“手机沃导航”应用、出租车调度、汽车信息化等成熟应用,以及可由iPhone控制的海宝机器人。
有报告显示,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等多个领域。
从便利生活到高效办公
除移动支付业务外,中国联通还选择了移动办公、移动工商、移动税务、移动城管、移动证券等多个方向进行行业应用拓展。
《每日经济新闻》从上海联通获悉,移动办公、物联网应用及电子商务是中国联通为行业应用规划的三条产品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表示,推进3G行业应用,应加速解决那些“抑制3G技术在行业应用中推广”的问题。徐愈指出,这些问题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行业用户理念落后,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二是信息化服务提供商服务能力落后。
截至2011年3月份,联通3G用户累计已经超过1853万户。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指出:“拓展3G行业应用,一是要推动行业应用的全国巡展,二是要开展行业应用合作伙伴的招募。”
为了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从去年12月起,中国联通启动了行业应用合作伙伴招募,面向社会招募有技术、有服务能力的企业成为合作伙伴。据记者了解,约有200多家企业、600多个应用参与了此次招募活动,中国联通最终确立了5家战略合作伙伴,及30家集团客户合作伙伴。这5家战略合作伙伴为:华为、中兴、上海贝尔、爱立信、东软。
据记者了解,中国联通已与这些伙伴建立了合作机制。未来,中国联通计划与他们在新兴行业领域进行示范性、全局性行业应用试开发推广方面的合作。
手机支付获突破
在所有物联网应用中,手机支付是当前较为成熟、投入使用也较多的一项。
今年2月底,联通和电信分别成立了各自的手机支付专营公司,而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三大运营商在上海、北京等地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手机支付业务试点。
2009年4月,中国联通率先在上海发布了基于非接触式通信(NFC)技术的手机支付业务,用户可通过购买内置NFC芯片的联通3G手机以及购买NFC手机贴卡(挂坠)等方式体验手机支付,上海公交系统成为联通该业务的突破口。
200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移动通过与星巴克等商家的合作,在上海推广其基于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手机钱包”业务。2010年,中国移动的 “手机钱包”手机小额支付业务又陆续在北京、山东、江苏、重庆等地启动。
2010年2月,中国电信与中国银联在上海推出 “翼支付手机刷卡”业务,真正实现了与银行卡功能等同的手机支付。
2010年10月29日,中国电信又与中国银行和中国银联在浙江省宁波市首发“天翼长城卡”。天翼长城卡是中国电信和中国银行携手推出的银联标准手机支付卡,加载了符合我国金融行业芯片卡通用标准的“电子现金”账户。
今年2月24日,中国电信又在广东推出了基于握奇SIMpass技术的 “天翼羊城通卡”,首批发卡量约为3万张,并计划到6月底发卡量达到8万张。
市场差异化初现
苹果两年前独创的应用商店商业模式,如今已经成为产业链各环节厂商争相模仿的对象。终端商、运营商以及未来的软件及芯片厂商,都在这一链条上分食而活。群雄逐鹿应用商店市场,也将这一产业的利润空间推高至百亿元规模。
市场数据显示,目前苹果AppStore应用数量已经达到35万个,下载量100亿次,日均下载量达数千万次。2010年收入17.82亿美元。谷歌AndroidMarket应用数量已达到25万个,下载量20亿次,2010年收入1.02亿美元。正是看到了应用商店的巨大商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分别在去年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应用商店。
但是,比起终端商苹果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谷歌,中国移动的MM当前拥有4万多应用软件及6000万下载量、中国联通的沃商店下载量50万次、中国电信天翼空间拥有15000个应用软件及1000万次下载量,运营商在针对个人用户的应用上,可以说毫无优势可言。
此外,电信专家侯自强撰文指出,电信运营商希望的应用生态系统是应用商店不能只针对一个系列的手机或一种操作系统,应该是而应该能够跨平台支持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品牌的手机。
/相关新闻/
中国电信去年信息化应用收入34亿
日前,中国电信集团政企客户事业部总经理梁志平对外透露,中国电信信息化应用收入2010年达到34亿元,自2006年以来每年平均保持6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梁志平介绍,目前,中国电信信息化应用主要有6类,具体包括政府信息化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社会民生类应用(教育、医疗、农村信息化)、物联网信息化应用、节能减排类应用及正在培育的基于云的信息化应用。其中已经推广的成熟业务有25项,在引入培育中的22项,还有11项在基于智能化试点开发。
到2010年底,中国电信电子政务应用到全国2138个区县,渗透率达到66.9%。全球眼视频监控在189个城市做了45万个监控点。在115个城市部署了数字城市管理的应用。在186个城市承担了城市应急联动任务,还在174个城市建立了环保检测。
此外,中国电信还为105万家企业提供电子报税的应用,10000多所校园应用了数字校园,包括家校通、一机通等应用。
梁志平表示,“在2007年,中国电信大客户数是20万,中小企业是700多万,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电信政企客户数到达2600多万。通过信息化应用带动了基础业务的发展。”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