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7日 08:31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5月13日,省商务厅为全省19家第二批获批“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揭牌。至此,全省被国家认定的老字号总计达26家,其中武汉有14个品牌。
叶开泰药业是19家获批企业之一,即使是拿着沉甸甸的刻有“中华老字号”的铜牌,其总经理邓忠达的心里也没有轻松一些。相反,他从包里拿出了一张辞职信,“叶开泰现在已经非常艰难了,我辞职了7次都没辞掉”。这位在叶开泰干了34年的“老人”,目睹着老店由盛而衰,心里不是滋味儿。
步履蹒跚的不止是叶开泰,那些传承了上百年,曾让人耳熟能详的响亮名字,很多都已经被时间慢慢抹去。几经沉浮之后,武汉老字号如何才能焕发生机,是更多的资金扶持,是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还是更先进的营销渠道,武汉老字号期待重生。
现状
多数年轻人不识长生堂
沿着汉口的车站路一路向西北行进,远远地看到一栋三层楼的仿欧式建筑静静坐落在街角,白色的长生堂三个字镶在红色的墙面上,“中华老字号”的铜牌已经在店里悬挂了4年。
长生堂是武汉市第一批获批“中华老字号”的四家企业之一。记者来到一个稍显陈旧的办公室,见到了现在长生堂的当家人——55岁的董事长戴芙蓉。2个小时的交谈中,她6次用“惨淡经营”四个字来描述长生堂的现状。“汉口曾被称为东方的芝加哥,与上海比肩,而在五国租界所在地的江汉区,更是老字号集结,”她黯然地回忆说,“之前有位香港人想去白海记做旗袍,结果我找了一圈没找到,这时候我才慢慢发现,像铁鸟、小桃园、武昌鱼这样武汉有名的老字号已经消失了。”
她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年老通城还在营业的时候,一名外国人慕名而来,进入老通城看到破碗破勺,灯光昏暗,这位老外在吃豆皮时竟然痛哭道,“那个连毛主席都说好吃的老通城,现在竟然变成了这样。”
更让她觉得揪心的是,数年前她曾在武昌做了一份调查,结果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知道长生堂,不少人甚至还问这是不是一家药店。
从人们记忆中消失的又岂止长生堂。武汉市商业总会2009年统计发现,武汉市原有老字号企业124户,现在尚在经营的只有39户。
问题
改制后遗症阻碍发展
相较于窗外的阳光灿烂,江汉路上的叶开泰药店内显得有些冷清。记者走进这家三百多年的老字号时,掉漆的地板、黄色的门窗,以及贴着标语的墙壁让记者恍然间以为回到了国营时代。“公司里有很多从国营时代过来的人,还留有国企里的惰性。不少人只想维持现状,新的人才也难引进,导致企业缺钱又缺人”,叶开泰药业总经理邓忠达说,这是他7次辞职的主要原因。
曾经辉煌过的叶开泰距今已经有370余年的历史,在民国时期与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广州的陈李济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中药店之一。解放后,叶开泰曾经在武汉有14家门店,在2002年改制后每况愈下,店面逐渐萎缩至现在的5家,其中3家还是店中店。
改制后,叶开泰最初被划归武汉国药集团管理,随后又被划归武汉国药科技管理。现在,由北大方正控股的武汉国药集团又想重新接管,然而相关手续至今尚未办妥。“一旦北大方正来接管,他们愿意投入4000万,这样企业就有了活力。现在北大方正不敢贸然投资,叶开泰缺钱又缺人,只能维持现状。”叶开泰办公室主任黄磊遗憾地说。
记者调查发现,改制不完全的后遗症仍在阻碍老字号的发展。10年前企业改制时,长生堂所用的房产属于当时的江岸区房地局,因此在分股时该局分得了20%的股份,为长生堂改制后的第一大股东。十年间,不下10家投资机构有意投资长生堂,但无一例外地最终流产。起初戴芙蓉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渐渐她从一些投资机构了解到,正是这些国有成分让这些投资公司打了退堂鼓。
而更严重者,一些武汉的老字号在改制中被收购或者被租用,现在或被收购方雪藏,或因投资方经营不善几近消亡。
样本
马应龙:国资增长一百倍
马应龙迄今已有429年的历史,这个以眼药起家的企业同样经历过改制的阵痛,然而现在马应龙已发展成为一家高科技上市公司。
1993年,马应龙顺应大潮进行股份制改制,但国资仍占100%的股权。此时的马应龙虽未亏损,但也停滞不前。1995年,上级主管部门做出决定,引进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改制之初公司内的阻力非常大,最大的股东都换了。好在当时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清晰。”马应龙大药房副总经理徐建平表示。“宝马”联营后不仅给马应龙输血,还逐渐改变了理念,并带来了全新的机制和完善的治理结构。联合以后,这个停滞不前的老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了30到50倍的增长,国资部分更是增长了一百倍。“直到现在,马应龙从未主动裁过从国企过来的人,”徐建平介绍。宝安集团进驻马应龙后,按各个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目标,目的就是让老员工逐步适应新的制度和管理,对不适应的员工则进行换岗,并通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员工办理社保医保,解决了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徐建平说,目前很多老字号的问题就在于,很多员工都持股,造成股权结构不明晰。此外,买断老员工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老员工也难以适应发展形势,管理体系也不健全。“那些发展较好的老字号无不是股权结构清晰,治理结构完善,”他说,老字号有老招牌,老字号也有弊端,各种内外部因素制约导致经营理念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对策
老字号呼吁“一户一策”
2008年起,武汉市开始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在旧城区改造涉及老字号用地的,优先考虑就地还建;融资方面,凡保持特色不变的老字号,改扩建需要中长期贷款的,提供1年期财政贴息,经营困难的,可按规定申请减免房产税等。
四季美饮业副总经理徐义雄表示,武汉市政府已经向他们承诺在原地还建被拆掉的四季美老店,新店还将毗邻地铁站。而戴芙蓉也表示,长生堂此前也享受到了贷款贴息补助。
不过,由于相关政策规定了很多硬杠杠,一些老字号无缘政策优惠。以贷款贴息政策为例,一些老字号因为缺乏固定资产,无法做抵押贷款,自然也享受不到贴息。一些老字号没有机械设备,仍是以手工工艺为主,也享受不了技改资金的补贴。
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字号负责人建议说,政府应考虑对老字号一户一策,这样的政策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有老字号期盼,希望政府出面帮助解决一些改制遗留问题,如安置老职工、资产清理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系教授姚伟钧认为,相比对老字号保护较好的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方,武汉市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小。部分老字号改制带来的历史包袱基本由企业自己承担。他建议说,政府应该加大投入,给老字号输血。
对此,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马大强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将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优化一批发展健康的老字号,促其做成老字号中的金牌;扶持一批经营困难的老字号,多途径帮其脱困,把主业做精做实;挽救一批停业或转向的老字号,引入社会资金,促其起死回生。
实际上,不少老字号也已经开始“自奋蹄”。如四季美已经从原有的汤包发展到如今数十种食品;长生堂也正筹办开办职业培训学院,还计划并购武汉周边的小型理发连锁店;蔡林记也于2009年入驻户部巷,并涉足产品工业化生产。
这些经历了百年沉浮的老字号,能否续写传奇,仍待时间见证。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