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0日 04:2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熊锦秋
5月初,有消息称,社保向去年选定的八家机构划转100亿元资金,其中60亿元为股权投资,40亿元为债券投资。有人将此解读为社保基金将抄底的信号,近日股市也初现止跌企稳态势。不过,笔者认为,社保基金难救股市。
社保基金作为大额投资机构,习惯于左侧交易,即在市场下跌中买入,通过在不断的下跌中摊薄成本提前布局,但这只是社保基金基于股市投资技术操作角度出发的决策。在以前股市流通市值较小的环境下,这样的操作手法或许能够一呼百应托住市场;但现在股市环境大有不同,股市流通规模极其庞大,即使国有股解禁部分不上市流动,其他流通市值也有上十万亿元的规模,社保基金区区几百亿元进场资金相对于大盘就是小菜一碟,社保基金入市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股市颓势。
要让股市止跌,关键要搞明白股市现在为什么会跌。笔者在较早时间撰文认为,目前股市下跌,只是股市痼疾开始引发股市系统风险的预演。流动性趋紧只是一个引子,实质是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的信心开始从根本上发生动摇。比如,以前的下跌,市场表现为一损俱损,大家都在亏;现在市场即使下跌,却呈现散户普遍亏损与发起人高价减持暴富交相辉映现象,这让中小投资者心理极不平衡。上市公司发起人也是人,除了创业大股东,其他跟随入股的“小非”或“小限”却多是名人或是有关系背景的人,没有看到几个散户能成为突击入股的 “小非”或“小限”,股市财富再分配机制强化了强势者的强势地位。
现在,不少新股首日上市破发,但也没有浇灭投资者打新热情,还没有出现新股发行失败案例,新股发行“三高”及其制度漏洞并未在根本上得到弥补,上市公司发起人和承销商却能从这些漏洞中受益颇多。假若社保基金托市,股市溢价幅度得以维持甚或提升,在市场稳定或“趋好”的大环境下,利益团体将把市场资金更多引至新股发行上面,社保基金等于充当哄抬新股发行“三高”的托儿。
年初,社保基金就提出今年将增加委托股票投资的组合,稳定和增加对股票的投资,近期社保基金抄底股市似乎是在贯彻这个思路。但在股市弊端已经为世人所知的今天,社保基金依然坚持入市,其公平合理性存疑。
当然,股市继续下跌,散户投资者损失将进一步增大,似乎会暂时影响到社会稳定。但是,此时发起人损失将可能更大,跌到一定程度,比方说跌到股票流动性枯竭而难以卖出时,发起人也没有办法减持。此时,他们才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公司经营上,如此市场才可能有重生希望,此谓“不破不立”。否则,充沛的股票流动性,只会为发起人“做嫁衣”或是为其“改善生活”提供便利。等到发起人跑得差不多了,犹如堰塞湖运行的股市仍难免重跌,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影响社会稳定。
在治市与做大市场之间,当前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治市,若等到“绞肉机”效应让大家都逃离,才想起规范市场,为之晚矣。社保基金入市对完善市场机制基本没有什么帮助,只会迎合利益集团需求。即使在股市相当成熟的美国,社保基金也百分之百地投资于以联邦政府名义予以完全担保的联邦政府债券或负债凭证等。而在全球100多个设立社会养老制度的国家中,这类“纯粹的”的单一投资型社保基金占绝大多数。我国社保基金在千疮百孔的股市执著增加投资,如何能保证本金安全?
靠引导社保基金等资金入市、和面式做大市场思路显然行不通,治市才能让股市形成内生财富机制,如此资金也会不请自到。近期,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拟规范借壳上市,这是在朝治本的正确方向上迈进,但该稿仍然留有借壳后门,在当前形势下并不合时宜。境外成熟市场对借壳上市均无禁止性规定,并不等于A股市场就应该允许借壳。治乱市当用重典,最起码当前阶段应严格限制借壳,该死的公司就让它死去吧,不能再搞借尸还魂的把戏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