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河南省:坚守耕地“红线” 打造粮食核心产区

2011年05月20日 15: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河南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毫不动摇,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坚守耕地“红线”,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供了根本保障,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型工业大省,全省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亿。据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介绍,近年来,河南按照“以整治促建设、以建设促保护”的思路,坚持把农村土地整治作为稳定耕地面积、提高农田质量和生产能力、坚守耕地“红线”的重要手段。1999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85亿元,整治农村土地近1400万亩,新增耕地330万亩。到2010年底,全省耕地保有量远高于国家下达的1.1872亿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1.0175亿亩以上,连续12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做到了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5月中旬,记者随“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河南站深入各地采访,调查了解了基层农村土地整治的几种模式——

   实施规模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5月16日,记者在扶沟县固城乡姜岗土地整治项目区和吕潭乡土地整理项目区看到,平坦的柏油马路两侧是用水泥砌成的排水沟,田野里丰收在望的麦浪一望无际,非常喜人。

  吕潭乡村民马飞跃对记者说:“整治前田内道路高低不平、沟渠不通、排水不畅,逢阴雨天气满路泥泞,村民进出十分不便,庄稼有时被淹,收成根本没有保障。土地整治确实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浇地、收粮、交通都比以前方便多了。”据了解,吕潭乡土地整理涉及杜楼、路庄、官地等14个行政村,项目区总规模33708.45亩,新增耕地1152.3亩,项目总投资2858.1万元,已于去年底完工。

  扶沟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王趁意介绍,地处豫东平原的扶沟是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授予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县。该县坚持土地整理项目与高效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林网配套工程建设,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王趁意说:“从2006年到2010年,全县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11156.28万元,整治面积154479.75亩,新增耕地面积31488.6亩,新增耕地率20.38%。”

  扶沟县国土局纪检组长、原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清占告诉记者,实施规模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大提高了项目区耕地质量,增强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目前全县已形成了西瓜基地、无公害蔬菜大棚,村民每亩土地年收入较整治前提高200元左右。

  多年来,河南通过开展土地整治,累计新建和改建田间道路2万多公里,新建灌溉渠和管道3万多公里、新打机井6万多眼,改善了项目区灌排、农机具通行等农业生产条件,使项目区的生产能力一般都提高了10%至20%。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水利设施在河南2008年、2010年发生的罕见旱灾中,发挥了抗旱主力军的作用。纵观“十一五”期间,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得到加强,全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5年总产量累计达到5309.8亿斤,年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向省外输出原粮及制成品能力达到400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国人厨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地制宜推进坡耕地生态整治

  如何在丘陵地区开展土地整治?大力推进荒草地、滩涂地的开发利用,实施坡耕地生态整治,是河南新县探索的新模式。

  5月17日,记者来到号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新县。

  该县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耕地资源稀缺,人均占有面积仅0.7亩,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十分丰富,未利用的荒草地、滩涂地存在巨大开发潜力。2001年以来,新县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先后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8个,整治土地3513公顷,涉及全县15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惠及群众20余万人。土地整治在有效补充耕地的同时,也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

  新县陈店乡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区就属于坡耕地整治项目得典型代表。

  记者站在该项目区内眺望四周,被整理后的荒山坡地已是“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每一层梯田都有水泥砌成的排水渠,村民们正在田里忙碌地耕作。

  新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扶廷胜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总规模397公顷,总投资965万元,项目区涉及胡子石村、梅花村、细吴村和山壁村,2009年3月开工,当年10月竣工。整理之前这里是荒山坡地,杂草丛生,遍地石块。经过场地平整、开挖、回填,成为15度以下的斜坡地,然后再做衬砌、硬化、防护等工程,修建台阶做为生产路,并配备了排水和灌溉设施。由于坚持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基本做到了土地整理集中连片、整理农田带状化、朝向基本一致、田块面积大小均衡、田间道路布局合理。

  正在锄地的张世宏老伯是山壁村农民,他告诉记者:“原来这都是荒山坡地,现在平整后,土挖深了,还修了水渠,修了塘,可以种庄稼了,以前种的只够自家吃,现在种花生一年能收入2000元。”

  扶局长说:“考虑到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坡耕地都做了2米高的沙石硬化;修建有排水沟和沉砂池,防止雨水冲刷;种植甜花菜,不但能固土,而且还能卖钱收益。项目实施一年来,未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在河南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区内,林木覆盖率普遍比整治前提高5个百分点,农田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封、新乡、安阳等风沙较大的地方通过建设田间林网,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洛阳、南阳等地通过开展缓坡地综合治理,增加了田间蓄水量;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小流域治理,种植了大量的护坡植被。这些工程措施减少了项目区风沙、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整合资金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邓州市遵循“政府主导,国土搭台,整合资金,规模建设”的原则,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业优质高效”的目标,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走出了又一条农村土地整治的新路子。

  邓州地处豫西南边陲,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粮食产量连续六年超过21亿斤,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示范区之一。

  该市紧抓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向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倾斜的机遇,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9个,整治规模21.62万亩,投资总额2.61亿元,新增耕地1.04万亩。

  2008年9月,邓州市整合了国土、农综、交通、农业、电力、水利、农业、林业等12个部门,开展了桑庄、腰店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建设,建设规模5万亩,总投资1.04亿元。其中土地整理项目区3.1万亩,投资3709.71万元,通过治理可新增有效耕地面积1175.55亩,新增耕地率达到3.78%。项目区实施了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虫、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的“六统一”耕作模式,不仅方便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有效地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亩均节约开支近100元,亩均年增效500元,人均年增收960元。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6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5个百分点。

  5月18日,记者看到的邓州田野上已是满眼金黄,麦浪翻滚,丰收在望的喜悦让农民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在张楼、白牛土地整治项目区,滚滚麦浪中点缀着红顶机井房,错落有致。排水渠纵横交错,田间水泥路干净整洁,路两边都栽上了小树。

  张楼乡吴集村农民武胜义正带着胸卡在田间工作,他是项目区管理员。武胜义告诉记者:“村里的土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后,耕种方便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我平时就是灌溉、除草、打扫卫生,每个月还有500元的工资。”

  邓州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余新向记者介绍,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项目区内耕地后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地垦殖率由89.7%提高到94.8%,新增耕地面积1163亩,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672人。

   邓州市大规模的土地整治是如何顺利进行的?

  

  市委书记刘朝瑞说:“农村土地整治要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没有‘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就不能保证农村土地整治的顺利进行。”

  他告诉记者,邓州市农村土地规模整治凸显了五大示范效应:一是发挥了县级政府搭建平台,整合支农投资的示范效应;二是发挥了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示范效应。按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业产能明显提高”的总体要求,坚持土地综合整治同新农村相结合,一手抓村庄整治,一手抓土地整理;三是发挥了农业集成技术示范效应,包括推广优良品种、推广新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四是发挥了农业产业化示范效应,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走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五是发挥了推动农村配套改革的效应,在示范区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出现了转包、出租、入股、互换、托管等多样化土地流转形式。

  在河南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中,使用当地农民工的比例占85%以上,促进了当地建材、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工就业机会。据测算,全省农民工从土地整治项目中获得的工资收入约达18亿元。这些年,全省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惠及1000多万农民,新增耕地可满足近300万农民耕种。各地在项目实施中,特别注重项目区道路的质量和标准,方便群众出行。一些项目通过归并零星散乱村庄的做法,改变了村容村貌,实现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整体改善。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河南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积极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整理,整治基本农田1000万亩以上,新增工矿废弃地实现全面复垦,后备耕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确保每年补充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30万亩以上。同时,逐步提高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质量,优化农用地布局,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经济网记者党涤寰 赵新江)

  (责任编辑:徐晶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