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3日 12:42 来源: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劳佳迪 武汉、厦门报道
烈日炎炎下,喷头射出的水柱灌溉着青涩的玉米地。湖北的干旱似乎没有影响到天门市郊的4万余亩良田。
遍布全国的自营种植基地,正是孙少锋口袋中最值钱的筹码,也是近几年他以现代农业家身份跃上各种财富榜的重要原因。
昨日,这位中国绿色集团“掌舵人”对晚报记者透露,作为产业上下游并行的策略,现已启动对下游深加工领域的饮料品牌“粗粮王”分拆上市的探讨。距离集团主体在香港主板的上市,正好7年。
昂贵的机械化
“这是一台从美国进口的收割车,里面配置了音箱、电视。 ”在天门种植基地的一处仓库内,中绿首席运营官和执行董事聂星指着一台庞然大物对记者介绍,“玉米的生产周期是85天,下一季我们要种西兰花,用这台机器,5分钟就可以操作四亩地。 ”
今年,集团又购买了一辆收割车,目前正在报关。“它可以实现玉米杆和玉米棒的分离,玉米芯用来做木糖醇,玉米片制成基肥,田里的玉米变成成品只需要47分钟。 ”
不过,除了破损率比人工高以外,机械化操作的初期投入成本也是一般民营企业不可承受之重。聂星对记者坦言,仅这架收割车就需要350万元。而停靠在田边的喷药机,尽管每小时可以作业200亩,也价值150万元。
“今年旱得比较厉害,这套农用引灌设备就花费了一千多万元,国内还没有专业的灌溉公司。 ”聂星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如此投入不仅在应对干旱时“物有所值”,也解决了农忙请不到人的尴尬。
除了上游种植领域的普及应用,记者在走访下游深加工生产线时处处可见的机械化同样价值不菲,仅脱粒设备就要一千多万美元。“收集、均流、蒸汽枯萎、分级清洗、人工和手工脱粒、风选、去渣、漂烫、杀青、清洗冷却、速冻封口这一系列全套机器要两千多万美元。 ”
中绿(湖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斌对记者说,这使生产线上的人工减少到了不超过二十人。集团营销总监陈冰玲也告诉记者,位于福建惠安的饮料厂共有十条罐装线,原先一条线需要八个人,实现机械化后减少为三个人。
近期收购成本上升
“天门的四万亩土地,原先是部队农场所有,现在通过招商,与中绿签订了两万亩耕地三十年的长期租赁合同,另两万亩是林地使用权。 ”聂星介绍称,这种土地集约租赁的方式深受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欢迎,政府也对特定项目有所补贴。
“中绿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追溯到全生产过程的绿色,生产、加工、销售都是自营的。 ”但10万亩自营土地仍只是中绿版图中的一隅。如果加上合作基地,全国中绿“疆域”共有40万余亩,遍布河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对于如何保证合作基地农产品的优质,聂星回应记者时强调:“合作基地都发放了操作守则,吞肥时间、喷药品种等方面都有控制,地方政府是集约当地农民,集团再和村签约,有些地方有合作社比较方便,没有合作社的就由集团定期检查。 ”
只在较少品种实现自主生产、多数品种来自收购的策略,也让中绿不可避免地承受着近期粮价波动带来的成本升降。
“收购成本确实有一些上升,但包材等成本都是签的长期协议,至少是一年长单,而国内惯例是做到一定量会给企业部分返利,所以包材成本整体是下降的,对收购成本的上升是一种抵消。”集团首席财务总监黄康杰解释道。
附加值的未来
产业上游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却难以抵挡向下游延伸的 “突进”冲动。据记者了解,较早涉足标准农业出口的中绿集团近年加速了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过去我们的农业以出口栽培为主,但未来的重点是甜玉米和特色粗杂粮的深加工。 ”孙少锋对记者表示,内销现已实现总量的60%。
“原先出口时有20%是不符合国外尺寸要求的,通过深加工可以实现分割,采收完整、颗粒好看的就保鲜成玉米棒,不好看的就脱粒处理成速冻玉米罐。”孙少锋说,“如果市场生鲜不好卖,还可以及时储存。
对于这一策略,孙少锋表现得信心满满:“未来农业应该是精细化发展。 ”罗斌则告诉记者,过去中绿只是贴牌销售下游产品,2008年、2009年开始致力于 “粗粮王”的品牌运作,“‘粗粮王’占到公司饮品销售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品牌创立探索的优势就是细分市场。 ”
在位于惠安的饮料生产基地,陈冰玲透露,惠安现有5条口袋包和2条铁罐生产线,二期将新增12条利乐包生产线,“一期目前一天的产能是150吨,满负荷运作,去年开始增地建设,今年3月,二期已经投产,月标准产能三百万件。 ”她告诉记者,二期生产线的投资金额为1亿多元,厂房投资也有一亿多元。
而在天门,罗斌透露,一个利乐包的新厂也在基建过程中。“湖北地理位置优越,十二条生产线基建六个月,加上机器调试两个月,明年年初定能投产。”黄康杰则从财务上解读了下游扩张的另一意义:“饮料净利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原料都是自己种植的,加之谷物饮料成本较低使这一业务利润高于行业平均。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