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专家:别啥事都扯三峡

2011年05月25日 05:40 来源:东南快报

  南方大旱少雨等极端天气的出现以及重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险情频繁发生,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三峡的利弊。三峡真的导致极端天气的发生吗?地质灾害频发都与三峡有关吗?

  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以及水利专家分别给出答案,三峡可能会导致地质环境的变化,但引发极端天气目前尚无科学依据。专家斥责,不要什么事都扯到三峡。

  没有证据表明

  三峡引起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的出现,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三峡的利弊,有关三峡引发极端天气的各种说法也层出不穷,其中“木桶理论”更是广泛传播。

  “将极端天气归罪于三峡大坝,纯属无稽之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王国庆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极端天气是由三峡引起的,三峡对气候的影响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影响范围只限周边10公里

  记者:近年来,川渝大旱、西南大旱,以及近日的长江中下游大旱,极端干旱天气的出现频率增加。旱灾不断,洪灾也屡屡发生,2007年重庆百年一遇的暴雨还让人记忆犹新。三峡大坝对气候究竟有无影响?这些极端天气真的跟三峡有关吗?

  王国庆:每逢长江流域出现极端灾害天气,总有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三峡。三峡大坝的确会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的范围极其有限,只限于库区周边不到10公里。

  今年长江中下游遇到的大旱,在三峡工程未修建之前,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将旱情与三峡联系起来,是不合理的。三峡的确能起到降水降温的作用,目前长江中下游遭遇旱灾,三峡大坝加大泄水量正体现了其防洪抗旱的调节功能。目前的旱情,以及此前的川渝大旱,都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的,不能将其归罪于三峡这样一个单一的水利工程。

  三峡是个敏感话题,攻击三峡的人总是能寻找到各种借口,却从来拿不出科学的证据。极端天气灾害,并非只在长江流域出现,西南五省大旱,以及海南省的特大洪灾,这些难道也要跟三峡挂钩吗?

  大坝高度怎会影响大气环境

  记者:在诸多质疑声中,由一名台湾学者抛出的“木桶理论”传播最为广泛,不知您是否听过?

  王国庆:当然听过,他们所谓的三峡大坝“木桶理论”,是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脉缺口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木条。三峡大坝是挡住气流入川的瓶颈,好比一个木桶最短的木板变长了,影响了四川盆地与外界的水汽和热量交换,不可避免会导致四川盆地的自然气候发生明显变化。我想说的是,这纯属无稽之谈。

  记者:为何这么说?

  王国庆:三峡大坝的确将河道拦截起来了,但是大坝的高度才100多米,而要做到能够影响大气环境,必须是大尺度的水汽云团活动才可以,其垂直方向距离地面至少10公里以上,三峡的100多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世界上任何一个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是各有利弊的,在产生效益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次生灾害,三峡也不例外。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彻底否定三峡,而是着手去解决这些不利影响,将危害降到最低点。

  重庆库区地灾险情频繁

  据了解,目前重庆库区隐患点已达到10972处,蓄水175米后,已发生地质灾害及险情252处(其中新发生172处),有2500余处监测预警点可能复活。

  这些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真的和三峡有关系吗?记者采访了重庆大学教授、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员郭映忠。

  滑坡成库区最广泛灾害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由于三峡蓄水和相应的人为活动,水库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的范围也随之扩大。”郭映忠说,越靠近大坝的区域受影响相对越大;水库蓄水越高,出现地质灾害的面积越大。此外,地质灾害险情的发生较之前也更为频繁。

  据郭映忠介绍,目前重庆库区面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等,其次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滑坡是三峡库区最广泛的地质灾害,在云阳县、巫山县部分临江区域,超过百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加剧变形。

  水位常年升降致岩壁软化

  “三峡水库进入正常运行期后,蓄水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水库常年水位变幅达30米,会使得两岸滑坡的稳定性变差,有可能造成险情。”郭映忠解释说,“不仅仅是对长江两岸,蓄、放水同时也会导致长江支流水位发生变化,虽然时间不长,但仍然会对这些区域的地灾隐患点造成影响,需要防治地灾的区域也扩大了。”

  郭映忠表示,蓄、放水带给库区环境条件的变化是综合性的。“除了江水淹没对沿岸的侵蚀,水位的升降同时会带动地下水的水位变动,可能导致岩土的抗压强度降低,出现软化现象,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滑坡、崩塌等地灾发生的可能性。”

  多方面影响当地生态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披露,重庆库区山高坡陡,石漠化现象相当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占48.6%,大量的坡耕地、劣质耕地需要改造。农村面源污染占70%,已超过工业污染。

  据郭映忠介绍,库区地灾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因为滑坡、崩塌等灾害,使得库区内大量的土地资源被破坏。”郭映忠说,由于需要进行防治措施,原本许多可以用来耕种和建设的土地不能再使用。“此外,滑坡、危岩还会对长江航道的安全造成隐患。

  郭映忠表示,地灾对库区最大的生态影响在于水资源的破坏。“库区地面的开裂造成地表水大量的流失,许多区域原有的河流因为深层次的滑坡而消失。”郭映忠解释道,“另一方面,地质环境的改变也使得排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大量污水流入地下。”

  而且这些问题导致了水资源无法被合理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干旱季节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对应措施治理地质灾害一直在努力

  记者了解到,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早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就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大约2000年以后,地方官员向上汇报三峡工程问题时就把地质灾害置于前列了。2001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决定拿出40亿元,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并成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为与三峡工程建设相匹配,该阶段治理被称为“二期”治理。二期任务完成后,2005年,三期治理又开始实施。到2009年底,库区两省市是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

  日前,国家土地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人对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中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规划进行了解读。

  地质环境司负责人表示,在后续规划中,地灾防治专项规划是一项重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崩塌滑坡和危岩工程治理、塌岸工程治理等。后续地灾防治工作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根据《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起始年为2010年,将分两期进行,近期为2015年,远期为2020年。据《新闻晨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东南快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