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网络诈骗盯上高考学子 家长考生需警惕被忽悠

2011年05月26日 01:48 来源: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张颖洁

  六月近在眼前,一年一度的高考进入倒计时。但不得不提防的是,关注高考的除了紧锣密鼓备考的莘莘学子及相关老师、家长外,也有不少不法分子将目光锁定了高考“商机”。《中国教育报》曝料:神秘网站居然叫卖“2011年高考答案”;《新闻晚报》指出,万元购名校文凭是骗局;《东方今报》揭密:郑州某健身俱乐部老板孙五军指使7名大四学生,在登封郑大体院谎称可以为高考体育加分,前后诈骗来自信阳、商丘等地7名考生现金约3万元;更有《北京青年报》报道的疯转“魔力”短信让考生备受困扰……各种各样借高考名目进行诈骗的案件正进入高发期,并呈现出花样不断翻新的特点。

  进一步来说,防范高考诈骗年年提醒却年年有人中招,甚至愈演愈烈,在相关人士看来,这源于考生的侥幸心理,也与考生和家长获得的高考政策信息的有限性不无关系。当下,面对骗子的种种忽悠招数,考生与家长应保持冷静心态,谨防被骗;相关部门则应加强管理与打击力度,为广大考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高考环境。

   象牙塔背后的吸金陷阱——高考诈骗花样繁多

  高考防骗提醒年年有,考生上当受骗仍不少。又到一年高考时,一边是考生真刀真枪的“战场点兵”,一边却是虚假难防的高考诈骗招摇过市。

  在向身边考生的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短信骚扰是手段之一。“这是一条魔力信息,99小时内发给9个重要的人,你会在下个月的7、8日完成你一生最重要的事。”如今距离高考已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很多高三学生都收到了这样的短信,而这只是高考“骚扰短信”的一个代表。在考生看来,不转发,心里别扭;转发,可能也起不了作用。但往往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中,考生就掉入了“有心人”坑钱的陷阱。

  “威逼”不够,不法分子还利用考生和家长“金榜题名”和“成龙成凤”的心态,“利诱”考生——组建所谓的“高考助考团队”,发布虚假短信或广告,称可搞到2011年高考试题答案……据《中国教育报》报道,青岛市的孙女士日前在为高考冲刺的女儿上网查找复习资料时,无意中进入一个号称“专为高考考生提供高考考试答案服务的团队”的神秘网站,令母女俩大吃一惊的是,这个网站居然在叫卖“高考答案”。

  此外,通过短信、网络等冒充名校招生者有之;谎称能改分数、包考生考上者有之……招生诈骗的类型繁多,但归纳来看总是绕不开两方面:一是混淆各种招生类型、办学类型,把自考助学、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招生混淆为计划内招生;二是承诺家长可以搞定高校的内部机动指标、特招指标、扩招指标、补录计划,成功运作“点招”等,考生和家长不得不防。

  

   考生和家长为何“自投罗网”?

  一两毛钱的短信费也许人们不当回事,但百千上万的金额就让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了。

  《深圳特区报》报道的“男生高考请枪手陷连环骗局”的案例就给人们以警示。小王是一名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在上网查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总部设在外地的代人考试网站,网站工作人员郑重其事地向小王介绍了代考的程序,并告诉他代考总价是15000元。在其预付了2500元后,相关电话再也无法打通,QQ也无法联系上了。小王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已经上当受骗了。

  无独有偶,山东一男子谎称自己是军区退役军官,能帮助高考成绩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进入带有军籍的军校,从而诈骗五名考生家长钱款38.5万元。最终,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检察院将涉嫌诈骗罪的该男子屈某依法批准逮捕。

  考生和家长有“自投罗网”的,也有被“放入网中”的。据不少地方的学生和家长们反映,在高考前后,许多考生的信息均被挂到网上大批量出售,只要区区几百元、上千元即可买到成千上万的考生名单,上面包括真实姓名、手机号码、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考生信息成了随意贩卖的商品,为不法分子诈骗提供了便利。

  究其原因,一方面,侥幸心理是考生迈入圈套的第一步,而骗子还利用了受骗者自己做了亏心事却不敢报警的心理骗钱,一再得手。另一方面,高考骗子的作案手段日渐“高明”,并呈现考前、录取、复读等的链条式诈骗,网络诈骗、病毒制造也已然发展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地下经济,非朝夕可以解决。

  

  加强监管护航考生

  高考诈骗不但会造成金钱上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人生道路的改变。

  因此,教育部门指出: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的招生走进高校大门。凡接受高等教育学历的学生,可在入学三个月后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核实自己的学籍信息,如果查不到自己的信息,将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业内专家则指出,网上不可能有真学历售卖,而伪造、购买假学历却要承担相当大的法律风险。

  提醒诚然是必要的,但仅仅靠提醒来防高考诈骗是不够的。针对眼下的高考和随之展开的招录取工作,亟需各方共同努力,为考生保驾护航。

  就监管部门而言,针对假冒大学网站频频出现的现象,中国网络安全专家建议,要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治理假冒高校网站等网络诈骗危害行为。

  就家长和考生自身来说,若私下收到网络招生信息,一定要多留心眼,尽可能多方核实。一旦发现被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要怕丢面子,而让不法分子有漏洞可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击犯罪分子。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