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能源企业港股上市潮

2011年05月27日 00:23 来源:中国企业报

  见习记者 刘成昆/文

   国内新能源、电力企业扎堆H股IPO。

  “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公司已于5月19日通过香港证监会聆讯,将于6月上旬在香港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估计在40亿港元以上。”接近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核心管理层的某人士说。

  除京能清洁外,华能新能源和顺风光电也正进行H股上市冲击,而此前大唐发电新能源、中电投和国电龙源等多家企业也都在积极谋求上市或已成功登陆。

  去年9月10日,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为北京市属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成立不足一年,就剑指港股上市,正式开始港股IPO之路。

  “新能源电力扎堆港股上市,除新能源业务发展迅速以外,也体现出新能源发展中或有巨大的资金缺口。”某业内资深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京能清洁上市

  京能清洁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企业,是京能集团以京能科技为平台整合集团燃气热电联产、风电、水电、光伏发电、集中供热等清洁能源业务,并积极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而组建的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

  接近京能集团核心管理层的权威人士告诉记者,京能清洁5月19日已经通过聆讯,6月中旬将进行全球路演,7月正式上市,此次吸引的资金,50%用来投资新项目,20%购买备品备件和技术。目前京能集团用的是GE的机组。2 0%用来补充流动资本金,10%用于债务替代。

  现在该公司已聘请高盛集团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安排上市事宜。据称京能清洁此次IPO得到北京市支持,现在京能集团管理层全力以赴处理上市事务,并且志在必得。

  2007年,京能集团下属的以火电为主营业务的京能国际曾冲刺H股,但最后却未能上市。之后京能集团推出“低碳新平台”京能科技,欲再次冲刺香港资本市场。

  2009年8月开始,京能集团以京能科技为平台整合集团下属包括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在内的清洁能源业务,通过无偿划转和协议转让等方式,将其清洁能源资产“打包”整合进入京能科技,同时将京能科技原有的与主业相关性不强的业务和资产予以剥离。自2009年5月始,多次向京能科技增资并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前为京能科技登陆港股铺垫。

  另据京能集团4月在其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预计京能清洁2011年的净利润约为8亿元。有媒体报道,根据京能清洁公开发行H股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30%计算,预计筹资额将不超过48亿元。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之后,世界更加看重安全新能源发展机制,要求安全清洁发展,增加了一个安全的理念。清洁安全的新能源更受追捧,华能新能源此次在京能清洁前面IPO,受到好评,更增加京能清洁信心。

  北京模式

  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迅速。至2010年底,非化石能源累计发电量7862亿千瓦时,按发电煤耗折算约合2.63亿吨标准煤。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处室介绍,“十二五”纲要已经通过,北京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低碳经济,谋求替代煤电。“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全部集中供热,并以燃气代替燃煤发电。

  北京城市化进程非常快,每年供热增长较快,供热点也增加,这增加了企业的发展机会,也增加了资金压力。除燃气业务外,京能清洁能源掌握着北京惟一的风电项目,这都为京能清洁带来机会,为其上市成功增加筹码。

  2010年9月成立时,京能清洁能源总资产205亿元,净资产70亿元,控制装机容量228万千瓦,占京能集团总装机容量的26%;其中燃气发电的装机容量达119万千瓦,占北京市燃气发电总装机容量的70%。截至2010年底,已投产风电项目117万千瓦,在建项目28万千瓦。

  母公司京能集团是本市电力供应的主力,据其官网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京能集团总资产907亿元,净资产316亿元。京能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73家,其中全资、控股企业34家,控制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已投产热电厂供热量占北京管网集中供热面积的39%。

  北京奥运会之前,京能集团旗下电厂主要依托山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资源进行火力发电。随着北京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能源结构,京能集团发电业务开始逐渐提升绿色电力的比重,京丰燃气、京桥燃气、太阳宫燃气、内蒙古风力发电等清洁发电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拥有北京惟一的风电项目。

  2009年年底,京能集团以旗下京能科技投资公司为平台,全面整合集团所属清洁能源业务。京能科技2010年4月底引进6家外部战略投资者,变身中外合资的股份公司,并更名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公司。成功改制后,公司共引入境外资本3.7亿元,并准备IPO。

  引入的七家股东分别为北京能源投资(集团) 有限公司、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北控能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英国巴克莱银行有限公司、北京升辉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际电气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而使用清洁能源、加速清洁能源建设,必然导致巨额的资金缺口。

  资金瓶颈

  我国在清洁能源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未来新能源市场将累计直接增加投资4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超过1万亿元。每年增长超过11%。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记者,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本较高,以光伏发电为例,发电成本每度1.17元,远远高于火电的成本每度0.38元,目前,国内新能源发电依然主要依靠补贴,我国居民每销售一度电要补贴新能源4厘钱。而欧洲电价折合人民币1.6元以上,并且55%以上的电力需要进口,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欧洲为打破这种局面,大力发展新能源,因此欧洲新能源发展较好,而国内新能源发展虽然有较好前景,但现实情形不理想,无法在国内吸引到更多的资金。

  而现在新能源并未大规模运用,整体盈利能力并不容乐观,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主要集中大型国有企业中,有的企业为了圈占地盘,前期投入了不少成本,现在还没有到回报的时期,而后续发展,需要继续投入资金。

  新能源业务上市融资,除了我国近期政策对新能源业务的大力支持之外,电力集团的资金压力也是重要原因。

  我国五大电力集团主要装机以传统煤电机组为主,尽管近年来各家都在争相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业务,但规模仍尚小,同时盈利能力也远没有完全释放。

  去年年底以来煤价高位运行和电价受压,导致电力集团的盈利能力大大受损,许多公司增发等融资行为可能受抑,加上电力集团的负债率长期居于高位,并有分析师告诉记者今年这一数据将高于去年,今年电力企业亏损已成定局。这使得电力企业资金紧张,而新能源业务却正好为其提供了融资的难得机会。

  在京能清洁之前,五大电力集团下属的新能源公司已有多家冲击过H股。

  去年12月华能新能源曾计划香港上市,但因未获支持而搁置,现拟在5月27日开始路演,暂定5月30日开始招股,预计6月10日挂牌,募资62.4亿元至78亿元。

  根据公告,华能新能源注册资本58亿元,主营风力发电、城市垃圾发电和工程建设等,是华能集团100%控股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华能集团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业务的惟一平台,其中华能集团持股95%,华能集团全资子公司华能资本持股5%。

  承销商之一的中金国际研究报告指出,其装机发电量于2009年为全国第三,预计2010年至2012年的发电容量可每年平均增长4成,今明两年的纯利可达12.3亿元及17亿元。

  除国电和华能外,五大电力公司前后都曾冲击H股。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去年年底正式在香港上市。华电也在紧锣密鼓地冲击新能源上市项目。

  早在去年,已有消息指华电集团把旗下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注入一家公司,为其上市作准备。当时有报道称,华电新能源拟赴港筹资约100亿元人民币,并已聘请瑞银、美银美林及中信证券担任其IPO承销商。近期有报道指出华电总经理云公民说华电将加快分拆新能源业务上市的步伐。华电新能源公司的上市工作正在紧张准备中,时间定在今年,地点依然是香港。

  扎堆H股

  据兴业证券分析师崔玉芹介绍,2009年国电龙源电力在香港上市受到追捧,IPO拟筹资78亿港币,最终出现超额认购,募集资金总额约为港币175亿元。除被市场热捧外,单独上市对其他新能源企业有重大示范意义。五大发电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加紧布局的态势下,将对发电巨头的新能源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孟宪淦告诉记者,新能源在国内发展空间广阔但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新能源设备市场主要在国外,比较典型的光伏设备95%以上出口到国外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企业国内上市意义不大。并且香港上市程序简捷,速度较A股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新能源企业扎堆冲击港股就在情理之中。

  另外,目前新能源产业在国内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利润还不高,盈利并不稳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话有连续3年盈利等要求,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很难达到,此外,有些央企的新能源子公司往往是借集团业务重组而成立的,在A股市场涉及重大业务重组的公司短期内是不能上市的,而在香港H股市场没有这些诸多限制。

  新能源概念上市公司选择香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H股市场比较灵活,且对新能源产业认可度较高。在香港上市能够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在香港上市,监管审核较快,且融资频率和次数限制少。

  五大集团中惟一没有将新能源资产单独上市计划的中电投集团,实际上已先行一步。早在2007年底,中电国际就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并将其改名为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目前中电投已实现对该上市公司的控股,未来将把旗下新能源资产注入到该公司中。

  与五大电力央企类似,在京能清洁能源成立时,北京市国资委主任周毓秋说希望京能清洁加快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加大海外市场融资力度。之前京能清洁已引入英国巴克莱银行等境外资本,完成股份制改造,为北京大规模投资清洁发电项目募集海外资金做好了准备。

  但孟宪淦认为,新能源企业集中上市,体现出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国内新能源企业目前普遍回报率较低,并且国内企业习惯于概念炒作,不把上市当作企业发展的途径,不考虑股东回报,单纯为圈钱而上市。如果新能源企业也如此,就失去本来的目的,最终影响新能源企业长远发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中国企业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