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7日 03:02 来源:现代快报
下跌市中,总有机构在积极撤退,这一轮调整中基金减仓凶猛。谁是本轮下跌的推手?
“肯定不是险资,我了解到,许多险资是在加仓的。”上海一合资保险公司主管投资的人士表示,“就是基金。”
“应该是基金,私募的仓位已经很低,力量显然不足以撼动整个市场。”上海一私募研究的中间机构的研究总监也表示。
积极减仓
口说无凭。上海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辩解道:“基金在市场的话语权远不如之前。”根据Wind数据,一季度末,基金持股市值只占到了市场流通市值的8.31%。
但是,根据各家券商的测算,上周基金继续减仓。根据渤海证券基金仓位监测模型,纳入统计范围的384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上周的平均仓位为74.11%,比前周的79.13%下降5.02个百分点。民生证券也监测到,截至5月20日主动型股票方向基金平均仓位为74.93%,与前周的平均仓位76.60%相比,下降1.67个百分点,其中主动减仓1.55%。此外,华泰证券、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等机构也测算出基金仓位的下降。事实上这些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仓位减仓数据显示,4月底以来,基金就在减仓通道中。
言行不一
基金为何积极跑路?从基金的言论中看不出理由。表面上,基金仍然维持一向看多的论调。
比如诺安基金在市场出现调整后表示,无论是干旱还是电荒,均属于供给冲击导致的通胀预期,会有短期效应,不构成中长期趋势。国投瑞银稳健增长基金经理朱红裕表示:“市场或仍有一定的下滑空间,但整体下跌空间较为有限。”
如果基金言行一致,那么基金减仓可能是被动造成。
近期基金发行进入高峰期,根据Wind数据,截至5月25日,正处在发行期的基金数量高达36只之多。若投资者赎回老基金,老基金必须抛售股票来满足足够的现金。
但是,情况可能并不只是如此。“基金看多言论多有目的性,他们看多后市可能是为了发行新基金。”上海一家券商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分析师表示。
私底下,基金公司也普遍表示出对后市的担忧。广州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也私下对记者表示,近期他确实对仓位进行了调整,原因是对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表示担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