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夏粮收购遭遇跑马圈地

2011年05月27日 21:49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资本进入粮食加工警惕“披着羊皮的狼”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近日,各路资本纷纷涌进黑龙江和安徽等粮食主产区投资建设加工厂和仓库。夏粮还未成熟,民营资本、外资、社会游资、国有资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跑来“跑马圈地”,收购市场硝烟味十足。

  同样的现象也曾经出现在了2010年,当时各路资本逐鹿带来的后果是粮价高企,农民开始惜售。中储粮的收储行为曾一度陷入僵局。此次各路资本的重来让市场充满了担忧。

  “粮食收购主体增多必将加剧市场竞争,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抢粮现象。而且,此次进来布局的有很多跨国巨头的身影。大型外资粮企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灵活的经营体制,在与国内民营和国有加工企业的竞争中实力较强,可能导致国内粮企面临生存困境。”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各路资本的进入给我国粮食调控带来新的挑战。“上一年收购战之后,我国的粮库中到底还有多少存量,一直是个疑问。一旦收购战打响,中储粮是否有存量可抛,值得忧虑。而且今年的小麦产量与去年相差不大,在小幅增产和小幅减产之间徘徊。”东方艾格高级分析师陈树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对于收购战基本处于无解的状态。现在是市场经济,国家不大可能靠行政命令禁止某些企业进入粮食收购领域。何况,一些外企还披上了一层本土企业的外衣。

  各路资本的进入也并非全无好处。各路资本逐鹿粮食市场,活跃了粮食收购市场气氛,有利于粮食的销售,同时也加强了农民的惜售心理,价格上涨预期强烈,进而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国外大型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管理理念,一些企业还打造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米、面粉品牌,对行业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就这些层面而言,国家应鼓励各路资本进入粮食市场。”周思然说。

  俗话说,堵不如疏。对于粮食收购上的这一困局,国家不如采用疏导的政策,将这些资本合理疏导。把资金从粮食流通领域引导进加工领域。

  “发达国家加工品占农产品生产量的90%以上,我国的粮食加工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国家可以引导资本进入粮食加工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粮食加工,各地方政府也大多持欢迎的态度。各地政府还纷纷出台了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对粮食加工企业辅以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国家层面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也已经进入了征求意见阶段。

  率先出台的《广东省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指出,鼓励粮油加工企业自主创新,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争取国家支持,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的粮油加工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虽然说,低端的粮食加工业的平均利润率仅有1.5%。但企业能做成高端,培育出品牌,利润是相当可观的。”郑风田说。

  鼓励资本进入粮食加工行业,还必须要剔除那些以粮食加工为借口,行炒作之实的“披着羊皮的狼”。“我国应该对收购企业和经纪人实行规范化管理,严禁无证参与收购及不上报粮食购销数量等行为,并加大粮食投机活动的打击力度。”周思然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