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9日 07:45 来源:经济日报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赵超) 晨曦微露,威武的仪仗队阔步走来,国歌缓缓奏响,在人们目光注视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天安门广场又迎来新的一天。
历史的回声仿佛还在回响。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这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国从此不会再受侵略和欺凌,人民从此不会再受奴役和剥削,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此后一年,解放区面积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果断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筹备建立新中国也提到党的议事日程。
“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中华民族的发展机遇面前,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说。
第二年4月,中共中央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6月,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成立新政协筹备会。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会议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制定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会议一致通过了四项决议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将北平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团结。9月29日,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获得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会议在9月30日闭幕。当天下午6时,会议全体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在欢庆胜利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以崇敬的心情,缅怀和纪念在长期斗争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张树军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
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这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缓步向前,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欢呼响彻整个广场,喜悦弥漫整个天空。
随着毛泽东按下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中高高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每一响都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8年的革命历程,每一响都仿佛诉说着峥嵘岁月。
开国大典为何定在这一天?又为何选择下午3点?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周良书介绍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共中央本来计划在解放全中国以后,也就是在1950年1月左右成立中央政府,但考虑到国民党政权实际上已不存在,人民军队已解放了绝大多数土地,同时为了警惕帝国主义者利用所谓“无政府状态”对中国进行干涉,中央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提前举行开国大典。至于选择下午3点,主要是出于防止敌机长途奔袭的考虑,因为此前敌机一般都是上午起飞,下午返回。同样为了安全,中央人民政府当天10时左右才通过广播电台就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发出预告。
下午4时,朱德总司令乘上一辆吉普车检阅三军,阅兵式由此开始。以海军两个排为先导,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等方队一一走过天安门城楼,尽显威武雄壮。随后,马达的轰鸣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天空,当看到飞机组成的方队经过时,广场瞬间沸腾了。
最后进行的是有30万人参加的浩大的群众游行。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城楼时,群情激昂,不断高喊着“人民共和国万岁”等口号。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是一个载入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史册的光辉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考验面前,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几个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1951年5月23日,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
开国大典后,天安门广场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959年,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落成;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开放;1999年,地铁首次在广场下方穿过;2006年,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放置于此;今年,首次增加永久性灌木绿地……
经历了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深深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能摆脱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