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科学养殖推动渔业跨越发展

2011年05月30日 08:00 来源:经济日报

  初夏时节,银川市爱伊河畔鱼塘片片,水清波涟。沿县域公路西北行至20公里,贺兰县常信乡的鱼塘里机械捕鱼一派忙碌。

  贺兰县被誉为西北渔业第一县。占全县水产养殖面积52%、总产值48%的常信乡,被誉为宁夏渔业第一乡,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2010年,全乡水产面积发展到5.2万亩,总产量达到9200吨,产值7360万元,渔农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1025元增加到去年的2192元,增长113.8%。

  “在外人印象中宁夏缺水,可我却记得自己是在河边长大的。儿时经常在家中一亩见方的池塘里摸鱼游泳。”66岁的常信乡养鱼大户张天信笑得一脸灿烂。

  张天信是当地有名的养鱼大户,家有550亩水产面积,70个大小池塘,每年水产量5000吨左右。近年来,依靠养鱼发家致富,盖起了两幢白色二层楼房。

  常信乡地处银川平原腹地,在银川市北12公里处,位于引黄灌区中部。总面积只有177平方公里的常信乡,50%是湖泊,水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有唐徕渠、惠农渠、红旗沟等,沟渠纵横交错;这里有冠家湖、三丁湖、张家小湖、杨家湖等,可谓湿地湖泊星罗棋布。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常信人养鱼的传统。

  靠山吃山,依水择渔。多年来,常信乡按照贺兰县的统一规划,积极发展水产特色产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苗种繁育体系、科技推广体系,水产养殖品种已从传统的鲤鱼、鲫鱼、草鱼、鲶鱼,发展到丁桂、河豚、团头魴、斑点叉尾鮰等五大类几十个新品种,2010年全乡水产面积、水产品总产值和渔业经济总产值分别比2005年增长92.3%、65.07%和140.6%。

  常信乡渔业属于典型的外向型产业,目前该乡交通运输条件十分方便,109国道、110省道、京藏高速从境内穿过,大部分水产品销往兰州、西安、包头,甚至远销至西藏拉萨。

  作为传统的渔业大乡,多年来,常信乡渔场养殖产量和效益在同行业中属于领先水平。然而,随着大部分鱼池的严重老化,淤泥较厚,排灌不畅,鱼池生产路面破损严重,鱼池环境凌乱不堪,阻碍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渔业基础建设的刚性投入,5年间常信乡政府累计投入渔业水、电、路方面的资金就达到2亿多元,其中对传统池塘改造投资达600多万元。

  同时,为了彻底改善目前鱼池现状和养鱼条件,推动渔业产业化进程,常信乡在原有水面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总面积1.5万亩、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开挖改造大水面精养池塘10500亩,保护治理湖泊8000多亩。建成后的示范园区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苗种1亿尾以上,提供优质鲜鱼6500余吨,年收入为6550万元,年经济效益达4000万元以上,亩生产成本2427元,亩经济效益1939元。规模化养殖,不仅可减少病虫害和养殖成本,而且提高了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

  常信乡对渔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渔农在享受国家提供的200元/亩无偿补助、县财政配套200元/亩贴息贷款外,乡政府还为开挖改造的池塘每亩补助100元。这极大地激发了渔农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过去5年间,常信乡水产面积、总产量和渔业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18.46%、13.14%和28.12%。

  常信乡提高水产养殖的组织化程度。全乡14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一个水产养殖协会,575户养鱼户入会。张天信是寇家湖渔场养殖协会会长。

  目前,渔业已成为常信乡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不过,常信乡渔业综合生产技术集成不够,生产过程缺乏规范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要实现渔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近些年,常信乡积极推进科技兴渔步伐。一方面,鼓励科技人员深入渔业基地,确保每一个基地有1至2名科技人员承包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水科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合作交流,重点解决全县水产养殖水平低,养殖效益不高、品种单一等问题。2005年以来,随着养殖结构的调整、名优品种的技术推广,全县5个名特优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健鲤、彭泽鲫、黄金鲫、方正鲫、浦江一号、罗氏沼虾、黄河鲶、大口鲶、小口鲶、乌鳢、叉尾鮰、泥鳅、河蟹、河豚、鳜鱼等名特优新水产品畅销西部五省区。截至2010年底,全乡培育了5个科技养殖示范园区,创建了3个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水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目前,常信乡发展渔业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到2012年全乡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水产面积将达到8万亩,池塘高产高效水产养殖总产量将达1.8万吨,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万亩,建设观光休闲基地15处,渔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