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灌溉泵站缺机老化 湖北望水仍渴

2011年05月31日 02:1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长期重防汛轻抗旱的湖北、湖南等长江沿线省份,在今年罕见的旱灾面前吃了大亏。

   在湖北长江沿线大型泵站分布图上,“排涝泵站”是将水抽排入长江的泵站,这样的图标密密麻麻,仅在长江边的排涝泵站,就有55座;但将水从长江抽出进行灌溉的“抗旱泵站”,仅有松滋牌坊口一座。即便24小时不停,这座泵站也只能抽水15万立方米。

   “泵站缺乏的确给指导抗旱工作造成很大难度。同时,既有水利设施欠账积重难返,纷纷出现临时‘罢工’,更是让我们头疼。”5月30日,湖北省抗旱工作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另据湖北省水利厅人士介绍,湖北省现有抗旱灌溉泵站20000多处,大多为中、小型泵站,九成以上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座泵站机组的使用寿命,最多只有25年,而湖北绝大多数泵站,眼下实际处于超期服役状态。

  水利设施欠账

   尽管相关部委已经启动一些抗旱紧急措施,但由于旱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十年九涝”的历史致使当地应对旱情明显准备不足,抗旱难度要大于年初北方地区的大旱。一位水利专家就表示,目前流经湖北的长江水,利用率太低,95%以上白白流走。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武汉市区域长江沿线的5座涵闸中,仅两座还能进水。其中,江陵观音寺闸引水量,不到设计流量的三分之一。同在江陵的万城闸,水量只到当初设计的五分之一。

   湖北省水利厅堤防局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善。要让长江沿线涵闸正常进水,三峡下泄流量起码要比现在增加一倍,达到2万立方米每秒。”

   由于在未旱时疏于防范,长江沿线灌溉区主要通过涵闸引长江水灌溉。但大旱之下,长江水位偏低,江水根本无法通过涵闸自流进农田。涵闸无法正常引水,使用泵站抽提,成为主要手段。大型抗旱泵站的短缺,各地纷纷架设临时泵机抽水,国家也紧急调拨了一批临时泵机,但因长江水位低,普通泵机无力大量抽取江水。

   据湖北省水利厅人士介绍,天门一座抽水泵站,刚开两天便损坏。更多的泵站因损坏、零件短缺,根本无法开机。他称,一座泵站正常运转效率,应该在60%以上,但现在绝大多数的泵站,能达到30%就不错了。

   湖南省邵阳市的农民莫水成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大旱几十年一遇,村里基本上没有引水设施,干旱时只能等着水库和池塘放水,不放水就只能等着老天降雨了。“农村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大工程抗大旱,小工程抗小旱,没工程只能瞪眼看’。”他无奈地告诉记者。

   他还称,村里本有一条沟渠可以灌溉很多户,但年久失修效率很低;有些公共沟渠也会流经农户自家的水稻田,但一旦某一家的地荒了,其他人家也不能灌溉。“久而久之,只有那些比较肥沃、交通方便的沟渠,大家才保留,其余的也就不管了。”莫水成心痛地说。

   “塘坝像锯齿,河塘像菜碟。”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长山水库一位工作人员如此形容水库现状。他称,如今农村很多河塘淤泥长期积累,根本没有人去清理,所以存不了多少水。现在大旱来了才意识到水库的重要性,但是已经晚了。

  成本难题待解

   在旱情来临前,旱区五省为何没有未雨绸缪?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维修、保养以及劳动力等多方面的成本困扰着当地主管部门。

   湖北省水利厅人士表示,针对泵站设备老化,省水利部门每年都在尽力维护,但因成本高昂,目前的财力仅能对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改造,用于抗旱的大小泵站则无力改造。

   据水利专家测算,一座中型泵站,进行改造需要1800万元左右。在巨额的改造成本前,防汛再次压倒了抗旱。众多抗旱提灌泵站,只能在等待中继续老化。

   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劳动力成本也在增加。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取消,田间工程建设管理上更显捉襟见肘,动用农村劳动力必须实行自愿或有偿原则。安徽一村干部表示,现在农村劳动力不足,一天80~100元都找不到挑河工。他说,要改变这一状况,不但需要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还需要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让水利建设“短板”逐步“长”起来。

   但莫水成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剩下的不是60岁以上的老人,就是几岁的小孩儿,大家种地的积极性都不高,谁也不会想着维修水利设施。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下达抗旱补助资金达19.6亿元,并在日前紧急从中央防汛抗旱物资仓库调拨配套设备,运抵湖北、湖南投入抗旱。其中包括80台大流量水泵,50台潜水泵,195个运水罐,以及汽油和柴油发电机组等。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张旭介绍,长江沿岸及洞庭湖、鄱阳湖周边地区,抓住三峡水库加大泄流,以及长江、两湖水位抬升的有利时机,开动一切设施设备全力引水、提水,努力增加抗旱水源。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