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成市民长年人户分离

2011年05月31日 03:16 来源:北京晨报

  拆迁搬家、随迁家属、务工经商是主因

  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昨天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成果:本市常住户籍人口中有近三成人长年处于人户分离状态,这一比例在拥有天通苑、回龙观等大型社区的昌平区高达80%以上。拆迁搬家、随迁家属、务工经商是人户分离的三大主要原因。

  人户分离

  分离人口 十年增百万

  去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本市1256.7万名户籍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345.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7.5%。相比于十年前,人户分离人数增加了127.9万人;比重上升了7.7个百分点。而且,由“区县内人户分离”为主,发展成“区县内和跨区县人户分离”并存的局面。

  跨区分离 昌平超八成

  本市的人户分离人口中,“跨区县”和“本区县内”的比例基本是“一半对一半”。比如丰台、石景山和大兴,六成左右的人户分离人口都来自其他区县;而拥有天通苑和回龙观两大社区的昌平区,这一比例竟然高达81.4%。

  本区县内人户分离主要分布在怀柔、平谷、密云和延庆,这些地区80%以上的人户分离人口来自本区县,只有不到两成人是外区县流入的。

  分区县看,全市人户分离人口的80%集中在朝阳区,为72.3万人;其次是丰台、海淀和昌平区,人口都在35万以上。

  分离时间 平均5.5年

  拆迁搬家、随迁家属和务工经商,是本市人户分离的三大主要原因。

  统计显示,本市人户分离的时间普遍较长:六年及以上的占37.1%,其次是三年至四年和二年至三年,分别占14.8%和13.6%,半年至一年的占7.6%。全市平均人户分离时间为5.5年。

  家庭户数

  十年增长258万户

  随着本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家庭户数量增长幅度较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去年本市家庭户达到668.1万户,比十年前的410万户增加了258万户,增长63.1%,年均增长5%。

  与此同时,十年来本市家庭户平均户规模日趋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年龄结构

  外来人口六成是青壮年

  统计显示,本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表明本市劳动力资源丰富,正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具体来说,常住人口中,0至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0.9万人,占8.7%。这一结构与十年前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了5%,老龄人口微增0.3%,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上升4.7%,老龄化进程减缓。外来人口对本市的“人口红利”贡献巨大。统计显示,六成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集中在20至39岁,正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资源。

  东西城核心区的老龄化较为严重,总抚养比((0至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数/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专家观点

  科教文卫滞后 加大人户分离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子慧对晨报记者表示,人户分离现象与“城市化建设进程速度快,但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福利却相对滞后”有直接关系。

  杨子慧认为,随着人口总量越来越多,大量人口势必要迁出面积有限的核心城区,向近郊区扩展。建房子快,修路建地铁最多也只要几年时间,但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综合福利却需要一个慢慢积累和被认可的过程。

  人口学有个“推拉理论”,即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文化环境。

  对此,他建议政府加快郊区配套设施建设,公共资源配置应顺应人户分离趋势,不必再拘泥于户籍人口,让搬迁居民没有后顾之忧。

  晨报首席记者 姜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