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2011年05月31日 09:35 来源:经济日报

  501 万香文

  万香文,女,汉族,1963年2月生,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万香文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主任。

  一位伟大的母亲,面对先天聋残、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不离弃、不放弃,经过多年辛苦付出,终于把儿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培养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她还摸索出一套特殊的教学方法,在珠海开设了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帮助其他自闭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1985年,万香文初为人母,但她的喜悦很快被无情的现实击垮——儿子魏卓天生没有听觉。她背起儿子跑遍了长春、北京、上海的各大医院,医生告诉她,因为怀孕期间受了辐射,孩子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先天聋残,孩子又患上了自闭症,总是不停地乱跑,经常走失。没有一家幼儿园愿意接纳这样的孩子。

  看着儿子这么可怜,万香文毅然辞去工作。为了魏卓,20多年来,万香文卖过鸡蛋,养过小鸡,在街头摆过地摊,甚至背着儿子帮人家碾过米。为了训练魏卓学会发音,学会说话和写字,万香文千百万次用对口型的方式与儿子面对面练习。寒来暑往,奇迹出现了,魏卓居然慢慢可以说出一些简单的词汇,并且进步越来越快,他还学会用看口型方式理解别人的语言了。转眼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在万香文的努力争取和真情打动下,魏卓终于走进了一所正常孩子上学的小学课堂。每天晚上孩子回到家,万香文不管自己白天多累,都要手把手地为孩子当起第二课堂的老师。魏卓终于在她的陪读之下上完了小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中学。

  2003年,魏卓考上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并且绘画专业成绩位列第一名。之后的大学期间,魏卓更是因为成绩优异,连续3年获得了美国慈善协会的奖学金。2009年,万香文和大学毕业的儿子南下珠海,在一位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开办了一家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用自己20多年来培养孩子的经验,悉心培育着一群与魏卓当年一样的孩子。

  2010年,万香文被授予珠海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02 马连花

  马连花,女,回族,1962年9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图书馆副馆长。

  因为姻亲关系,马连花生活在一个由回、哈萨克、汉、俄罗斯、维吾尔、塔塔尔和达斡尔等7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父母年老体弱且多病,为了让其他兄弟姐妹安心工作,她独自一人默默地承担了照顾老人的重任和所有医药费,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陪伴老人中度过的。

  马连花从小就受父母熏陶,懂得要真诚相待和关爱长辈、家人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时,她家里十几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人支撑,后来为了让兄弟姐妹们的日子过得好一些,母亲找了一份看自行车的工作。为了让父母安心工作,她学会了做饭、做家务,学会了照顾年幼的弟妹。每当疲惫的父母下班回家后,总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成年后,为人母的马连花更是以孝敬父母为己任。父母身体不好,她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父母身上,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父母去医院,每件事她都会尽力做好。

  马连花的父亲因病先后做了3次大手术,有一年冬天不小心跌倒将髋关节摔断,一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她父亲查出患阑尾肿瘤,引起肠道出血,每天要换洗十几次,马连花每天下了班就去医院把脏衣服、床单等拿回家洗,再把干净的带到医院给父亲换上,使父亲的被褥每天保持干净,马连花在父亲最后的40多个日日夜夜,一直陪伴左右,细心照顾,让父亲平静、安详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马连花的母亲先后做了6次大手术,在医院期间,马连花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母亲最喜欢吃马连花做的饭,于是马连花每天都要给母亲送饭。2011年,马连花带着年迈的母亲去北京,圆了母亲参观天安门的心愿。

  2006年10月,30多名国外媒体记者聚集到她家,共同分享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谐与欢乐,马连花的感人事迹被广为传颂。2011年,马莲花被中国伦理协会、山东电视台评为第五届“中国十大孝子”。

  503 仁青拉珍

  仁青拉珍,女,藏族,1961年10月生,中共党员,西藏昌都地区洛隆县孜托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1997年,仁青拉珍丈夫患上了类风湿病,转年病情加重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仁青拉珍肩上。怀着对丈夫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仁青拉珍十三年如一日,精心护理丈夫。每到放假,她都要陪伴长年卧床、抵抗力极差的丈夫四处寻医问药,遍访名医,收集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努力让丈夫站起来”,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仁青拉珍,陪伴丈夫与病魔做着不屈的抗争。丈夫不能晒太阳,她就陪丈夫呆在家里。在丈夫病倒的头两年,吃饭都要人喂,她就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丈夫。在她悉心照料下,丈夫的病情有了一定好转。

  为了工作的需要和照顾家庭,仁青拉珍常常把4位老人——父母和公公、婆婆,留在自己的身边。她总是把老人当成小孩一样来照顾,百事不用老人操心。在她的操持下,家里笑声不断、一团和气。一提起她这个儿媳、女儿,家里的老人都赞不绝口。

  仁青拉珍有4个女儿,大女儿今年从西藏农牧学院毕业参加工作,二女儿在大连民族学院读大学,三女儿、四女儿都在重庆西藏中学就读。4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仁青拉珍十分欣慰。她还先后让6个亲戚家的孩子住在自己家里,供他们上学。在很多学生眼里,仁青拉珍也是一个慈母般的好老师。

  2010年,仁青拉珍被评为第二届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

  504 扎西次仁

  扎西次仁,男,藏族,1967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教处副处长、检察员。

  “久病床前有孝子”,父母为子女奉献了一辈子,理应得到子女的赡养和尊重。扎西次仁正是持着这样一种信念,10余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母亲,成为群众眼中的大孝子。

  父亲去世的时候,扎西次仁年仅两岁,尚未记事。为了照顾儿子,母亲卡机一直没有再婚。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卡机身体越来越差,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腿脚也越来越不灵便,再加上贫血和严重的肾衰竭,病情越发严重,最后长期卧病在床,不能下地行走。

  母亲卧床6年多来,扎西次仁一直陪在母亲身边尽心孝顺,为母亲做“特殊饭”,为母亲清洗被褥衣服,定时为母亲翻身擦身,帮助母亲活动筋骨。2008年初,母亲因病情恶化住院,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母亲虽然出院了,但腿脚浮肿,长了褥疮,上厕所等都需要扎西次仁服侍,晚上扎西次仁要起来四五次。经过他的悉心照料,母亲的褥疮好了,腿脚也不浮肿了。长期卧床的人,有时心情比较烦躁、容易动怒。为了排解母亲的孤独,扎西次仁给母亲房间买了一台高清晰电视机,一下班就回家陪母亲说说话,讲讲社会上有趣的事。母亲身患好几种疾病,一到冬天,病情加重,从2006年以来,每年冬天都要住院一个月以上,扎西次仁一直彻夜守候在母亲的床前,细心地照顾母亲。

  2005年,年近不惑之年的扎西次仁喜得一女。扎西次仁更加忙碌了,工作之余不但要照顾瘫痪的母亲,还要照顾年幼的女儿。但他工作认真负责,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

  2010年,扎西次仁荣获第二届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

  505 王冬梅

  王冬梅,女,汉族,1969年5月生,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

  王冬梅是一个重恩情尽孝道的农村妇女。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养父和高龄婆婆。她用大山般厚实的情怀向世人诠释了一个个真爱的故事。

  王冬梅两岁的时候被收养,与养父、养母、爷爷、奶奶一家五口过着清贫却又充实的生活。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老人陆续生病没人照顾,冬梅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拾柴,然后和大人一起下地劳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王冬梅听从父母的安排招了女婿。她和丈夫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共同撑起了这个贫困的家。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爷爷就去世了,奶奶的病情也日益加重。每天,王冬梅都帮老人穿衣、洗脸、梳头,然后根据老人各自不同的口味和爱好,面条、稀饭、馒头、菜粥,一顿饭分几次做,隔三差五尽量换花样,让他们吃得高兴、吃得顺心。

  2004年,王冬梅的养父突然发病,在床上一病不起。奶奶和父亲都相继卧床不起,吃喝要人喂,衣服要人穿,大小便要人帮。作为养女,王冬梅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她每天为父亲按摩,帮助卧床的奶奶翻身,清理屎尿,擦身换洗,还经常把他们抱到院子里晒太阳。2006年,97岁的奶奶和78岁的养父毫无遗憾地相继故去了。可谁知,王冬梅的丈夫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倒在床上。经过抢救,丈夫虽没有了生命危险,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还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债务。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了王冬梅的肩上,她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她只有一个信念,好好活着,伺候老人,抚育孩子,尽孝尽责。这两年,王冬梅通过养牛、养鸡,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也已初中毕业,并学会了做饭和理发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了。

  王冬梅2004年获得全国总工会、妇联、老龄委颁发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好儿女荣誉奖章,2010年被评为第二届甘肃省道德模范。

  506 王忠民

  王忠民,男,汉族,1953年7月生,中共党员,原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

  8小时之内,王忠民是一位深受大家敬重的好检察官;8小时之外,他更是街坊邻里人人夸赞的孝老爱亲榜样。十几年来,王忠民无怨无悔地侍奉着父母双亲和岳母、妻妹,尽其所能善待孩子、晚辈和保姆,用真情谱写了一曲人间的爱之歌。

  13年前,王忠民的父亲患上了慢性心脏病和糖尿病,随后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反复昏迷,形成尿毒症状,住院治疗期间,吃饭、喝水、大小便等完全不能自理。身兼反贪局局长的王忠民,白天在一线指挥干警办案,晚上和妻子轮流陪护,终于使父亲转危为安。一年后,母亲又因心脏病住进医院。他白天工作,下班后精心照顾母亲。

  2000年,王忠民的岳父去世;同年,50岁的妻哥又遭遇车祸而撒手人寰。连失两位亲人的打击,使78岁的岳母心情极度压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面对这种情形,王忠民二话没说将岳母接到了自己家中。经过几个月努力,岳母的病情得到控制,有一段时间还能做点针线活。一年多后,岳母生活不能自理。王忠民同妻子日复一日地悉心照料,直到老人辞世。王忠民的妻妹房世花离异后,不幸患上了肺癌。王忠民和妻子在伺候岳母的同时,又将无依无靠的妻妹接到家中看护,竭尽全力为她看病治疗,不厌其烦地照料了两年多,直到去世。

  王忠民原本有一个活泼可爱、品学兼优的儿子,却不幸在上大学期间遭遇车祸身亡。为了让妻子、父母尽快走出阴影,王忠民将中年丧子之痛深埋心底,始终用积极的态度去激励亲人扬起生活的希望。后来有了女儿,他又把爱投入对女儿的抚养和教育之中。外甥王睿3岁时父母离异,王忠民就像对亲生孩子一样,在各个方面精心呵护,使孩子健康成长。由于自己、妻子工作忙,为更好照顾好老人,王忠民在家中雇请了保姆。他视保姆为家人,十分关心保姆的成长,鼓励她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法律大专考试,拿到了大专文凭。

  王忠民被评为省检察机关计划财务装备工作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第二届甘肃省道德模范,荣立二等功一次。

  507 王欣、顾金钟

  王欣,女,汉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大港油田总医院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顾金钟,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滨派出所民警。

  18年前,新婚4个月的王欣遭遇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丈夫顾金钟因公致残。然而,她并没有被击倒。十几年来,王欣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和毅力,艰辛付出,执着坚守,用爱谱写出了一曲困境中相濡以沫、彼此搀扶的感人赞歌。顾金钟在妻子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重返工作岗位,做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警界“保尔”。

  1993年,顾金钟在执行公务时发生车祸,颅骨骨折、额头塌陷、颈椎粉碎性爆裂,导致高位截瘫。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她心里十分清楚。王欣发誓,不管顾金钟还能不能站起来,这辈子两人都要相扶相伴走下去。经过两次大手术,顾金钟进入了身体康复期。王欣一边兼顾工作,一边照顾丈夫、打理家务。换液化气、扛米扛面、修理水电,这些本该男人干的活对王欣来说已是再平常不过。为了帮助丈夫尽快康复,王欣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在上班前要给丈夫进行1个多小时的按摩,防止因为肌张力过高造成跌倒。晚上睡前也要进行1个多小时的按摩才能入睡。在王欣的精心呵护下,1994年春节,卧床半年多的顾金钟终于能够扶着东西站立挪动双腿。

  2004年3月25日,在王欣11年的精心护理下,高位截瘫的顾金钟如愿以偿地回到派出所上班了,负责档案管理工作。6年多时间里,他录入案卷、信息资料近25万条,整理档案2.5万多册,办理户口事项3000多件,接待群众1万多人,群众满意率100%,创造了不凡的业绩。2006年,顾金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人生和事业的又一个高峰。

  王欣、顾金钟的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热烈反响。王欣获得“杰出的人民警察妻子”和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顾金钟荣立个人一等功,荣获天津市公安局授予的爱岗敬业钢铁战士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

  508 王现伟

  王现伟,男,汉族,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安徽某预备役师步兵一团副参谋长。

  一个患爆发性全身血栓的病人,被医院5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个瘫痪在床,被医生定为终生不能起床的“植物人”,却奇迹般站立起来。而创造这生命奇迹的人,是一名普通的军人、一位深情的丈夫。4年多来,王现伟怀着对家庭、对部队的感恩之情,勇挑家庭重担,不离不弃救治瘫痪妻子。

  2006年11月,王现伟的妻子刘粹红突患爆发性全身血栓被送往医院救治。医生说:“这种病就是抢救过来也是植物人,而且会丧失语言功能。”在妻子被抢救的7天时间里,医院先后下达了5次病危通知书。妻子单位的领导赶来与王现伟商量后事,可他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困难,借债20多万元,坚持医治,终于将妻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妻子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照顾。为了保持妻子肌体的健康,4年多来,王现伟坚持每天3次为妻子做全身按摩。为了防止妻子肌肉萎缩,他天天搀扶着妻子练习走路。见到王现伟没日没夜地操劳,岳父母曾对他说:“粹红的病拖了这么长的时间,该尽的责任你也尽到了,趁着还年轻早点离婚吧,我们不怪你。”王现伟说:“在妻子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不离不弃地守在她身边。否则,我就不配是一名军人、一个丈夫!”

  2009年1月,在王现伟的精心护理下,刘粹红的四肢渐渐有了知觉。慢慢地,她能挽着丈夫的手颤巍巍地站起来了。有一天中午下班回家,王现伟惊喜地发现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以为是好心邻居来帮忙收拾的,便在纸上“问”妻子:“今天是谁来帮忙的?”“房间是我收拾的,我能干活了……”字还没写完,妻子已泪流满面。

  军人有军人的情怀,军人更有军人的使命。王现伟在照顾妻子的同时,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练,个人荣立三等功两次,被省军区评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509 车亚华

  车亚华,女,汉族,1971年4月生,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魏家社区居民。

  1996年结婚以来,车亚华就担起照顾生病老人的担子,14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侍奉着患病的婆婆、公公和爷爷,一手操持着整个家,谱写了一曲人间至孝的乐章。

  车亚华结婚时,年近六旬的婆婆已经患上严重的出血性肺结核,需要专人照顾。她毫不犹豫,毅然辞去了工作,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在家精心照顾婆婆的起居生活。每天都变着花样为婆婆做可口又营养的饭菜,给婆婆洗衣服、床单和被子,帮婆婆收拾房间并消毒,每周为婆婆洗澡,定期为婆婆理发。由于生病整天卧床,婆婆难免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每当这时,车亚华更是心平气和,拉着手陪婆婆聊天谈心,给她买书和报纸看,想尽一切办法也要逗老人开心。在陪伴婆婆走过人生的最后4年里,车亚华对婆婆悉心照料,从没有红过一次脸。

  婆婆去世后不久,车亚华又与爱人一起把住在姑妈家的86岁的爷爷接到了自己家。此时,老人已经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每天都拉着爷爷的手,陪老人聊天谈心,给爷爷解闷。

  2003年,车亚华63岁的公公因脑梗塞失去了自理能力。出院以后,为方便照顾老人,车亚华就把自己的床挪到公公的房里,给公公翻身、按摩,从此没有睡过整宿的觉。2011年春节之前,公公的病情又突然加重,为了照顾老人,车亚华连续整整七天没合眼。最终老人还是走了,但临走时,嘴角挂着的是安详的笑容。

  爷爷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以后,车亚华又向社区请求,给她介绍需要帮助的老人,同时,自己找到她家楼下的一位需要照顾的独居老人。春节前,车亚华主动去老人家里打扫卫生,除夕夜亲手煮好了饺子给老人送去。车亚华认为,上天给了她一副好的身子骨,就是让她照顾老人的,等家里老人百年之后,她希望把精力投向社会,继续为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服务。

  车亚华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首都道德模范、北京市万名“孝星”等荣誉称号。

  510 代普芝

  代普芝,女,汉族,1954年2月生,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上村乡小麦地村村民。

  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代普芝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23年,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8年,她用自己的全部爱心和孝心,让婆婆和妈妈两位老人舒心安度晚年。

  1972年,代普芝嫁给了比自己大8岁的刘兴才,和丈夫共同赡养老人,抚养7个年幼的弟妹,担起了家庭重担。1988年,代普芝67岁的婆婆在做农活时,不小心滚到山沟里,摔断两腿瘫痪在床,失去了自理能力。从那以后,代普芝默默承担起照料老人的重任。23年来,代普芝每天除了忙农活和管孩子,就是悉心照顾瘫在床上的婆婆。2003年,代普芝的公公去世。过世时,公公拉着代普芝的手说:“有你在,我就放心了!”从嫁到刘家,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们也争着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也都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2011年春节大年初一,90岁高龄的婆婆走完了生命历程,含笑离开了人世。

  代普芝不仅是个好媳妇,还是个好女儿。2003年,代普芝的母亲也不小心摔坏腿瘫痪在床。由于兄弟们都在外面打工,80岁高龄的母亲缺人照顾,于是从2003年开始,她每天除了照顾好婆婆外,还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回娘家照顾母亲。

  代普芝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感动了更多的乡亲邻里。她被评为第三届云南省道德模范。

  511 田义华

  田义华,女,汉族,1976年11月生,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沙坝乡红寨村村民。

  田义华是一个好妹妹,当哥哥田义刚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后,她毅然把自己一个肾捐献出来,挽救了哥哥的生命;田义华还是一个好儿媳,她用勤劳的双手和质朴的行动伺候婆婆的生活。她用自己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传承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2008年9月,在上海打工的哥哥田义刚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这一晴天霹雳,震碎了家人的心。经过医生的诊断,田义刚的治疗方案只有两个——长期透析和换肾。透析的费用,普通农民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肾移植,又到哪里去找合适的肾源?田义华得知换肾能挽救哥哥的生命,让他继续活下去后,就悄悄到华西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哥哥。丈夫劝说妻子田义华放弃捐肾,并以离婚要挟。然而田义华没有放弃,反而对丈夫说:“哥哥还年轻,家有年迈的父母和4岁的女儿。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大的影响。”她的执着感动了丈夫,最终赢得了丈夫的同意。2009年3月28日,兄妹俩在华西医院成功进行了肾移植手术。为了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田义华还把自己家多年的积蓄1万多元全拿了出来。

  田义华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孝顺媳妇。1997年田义华与丈夫结婚不久,婆婆就得了病。公公去世早,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孩子尚小,于是照顾孩子和婆婆的重担落在她那柔弱的肩膀上。婆婆病重了,变得口齿不清,在床上爬都爬不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她就为老人喂饭、按摩、梳头、擦拭、端屎端尿,每天都要忙到深夜12点才能休息。这一坚持就是10多年,直到婆婆去世。

  田义华捐肾救兄的事迹在社会上传开后,家乡的父老乡亲、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慷慨解囊,向其兄妹捐款,献爱心。2010年9月,田义华被评为广元市元坝区孝老爱亲模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经济日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