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日本欧盟欲建世界最大自贸区

2011年05月31日 10: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本欧盟欲建世界最大自贸区

  中欧贸易面临冲击“中国制造”压力加大

  当地时间5月28日,欧盟和日本的代表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表示,将为启动欧盟和日本自由贸易谈判作准备,争取尽早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果欧日自贸协定得以签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双边自贸协定。欧盟和日本都是全球大型经济体,双方能否达成自贸协定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联合声明,欧日将尽快确定自贸协定的目标与范围,努力消除双方在非关税贸易壁垒、政府采购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分歧。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期待双方开展高水平的经济合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签订全面协议,消除各个领域的障碍,将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日本出口跌至历史低谷亟需外部利好

  受大地震后核泄漏影响,日本4月对外贸易逆差达4637亿日元(约合56.6亿美元)。这是日本31年来首次在4月出现贸易逆差。分析人士认为,虽然日本出口可能会逐步恢复,但在夏季电荒考验结束之前,日本的生产能力仍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日本出口最坏的时刻或许已经到来。

  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日本贸易数据也没有如此难看。

  日本财务省公布的4月份贸易统计初值显示,日本4月对外贸易逆差达4637亿日元(约合56.6亿美元)。其中,出口51557亿日元,同比下降12.5%;进口56194亿日元,同比增长8.9%。这是日本31年来首次在4月出现贸易逆差。早先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同样不容乐观,日本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大降3.7%,第二个季度萎缩。分析人士说,以汽车为代表的支柱产业供应链的断裂可能导致日本贸易赤字继续持续。在夏季电荒考验结束之前,日本的生产能力仍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日本出口最坏的时刻或已到来。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强表示,日本4月贸易赤字是在意料之中的,是大地震后果的直接体现。许宏强认为,在可预见的数个月内,日本逆差不可改变,日本亟需出口刺激。而欧盟和日本双边贸易协定一旦建立,将是日本出口极大的利好。

  两大经济体联手可能遭到欧盟重要工业国反对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欧盟与日本之间的贸易纠纷频发,90年代后双边贸易逐步走上正轨。目前,日本是欧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2010年,欧盟对日本出口额为440亿欧元,占欧盟总出口的3.2%;欧盟从日本进口贸易额为650亿欧元,占欧盟总进口额的4.3%。

  然而,近年来,欧盟与日本的贸易额出现下滑,双方对贸易成果都不满意。根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日本和欧盟2010年的贸易总额为13.58万亿日元,日本保持对欧贸易盈余。欧盟统计局5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欧盟27国从日本的进口总额下降了30%。

  对于双方的贸易现状,日本尤其感到不满。日本方面期待通过与欧盟签署自贸协定,能够撤销或者削减日本汽车、平板电视、液晶显示器等商品的高关税,简化进口手续,为日本扩大出口提供良机。此外,欧盟27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据全球的1/4强,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也将大大有利于日本的震后重建。

  但需要面临日本制造业出口的强大竞争压力,欧盟与日本的贸易协定可能引发部分欧盟重要工业国的坚决反对。

  欧盟欲建环中国“贸易圈”中欧贸易面临冲击

  与欧盟建立自贸协定,日本不是第一家。近年来,欧盟似乎一直在致力于同中国周边国家建立自贸区。今年7月,欧盟韩国自贸区协定即将正式生效。与此同时,欧盟与新加坡、印度的自贸区也在酝酿和谈判之中。

  业内人士指出,欧盟方面同意与日本启动自贸谈判,除了希望借机推动日本市场进一步开放,亦考虑到了中国因素。目前,欧盟已经与韩国达成了自贸协定,并正在与东盟进行相关谈判。欧盟认为,通过与中国外围经济体建立自贸区的方式,可以减少在贸易方面对中国的依赖。

  欧盟在中国周边展开的“贸易包围圈”战略逐渐浮出水面,那么对中国制造影响几何?

  “从长远来看,中欧贸易将会面临冲击。”商务部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姚玲预计,这一影响来得不会太快,将在未来数年逐渐显现出来。她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分析说,中国和东盟达成自贸协定以后,中国对日本产品的依赖度就小了很多,这一影响几乎用了近10年时间才显现出来,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则认为,欧盟和日本结盟对中国制造的出口没多大影响。他对记者表示,欧盟和日本两个经济体都是保护倾向比较强的,双方结盟要解决的是他们双边之间的市场准入,“除非我们此前已经与他们中间某一方签了自贸协定、而且与另一方的出口重合度比较高、竞争关系比较强,那才会有影响。”梅新育说。

  但姚玲指出,如果欧盟继续将“贸易包围圈”在中国周边发展下去,中欧贸易恐怕就要受到影响了。韩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冲击迟早会来。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