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毒黄瓜”让欧洲很紧张

2011年06月01日 00: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张小军 北京报道

  近两周以来,可能由“毒黄瓜”等受污染蔬菜引起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在欧洲来势汹汹。世界卫生组织称这次疫情“非常巨大、非常严重”。

  截至当地时间5月30日,德国报告确诊或疑似患者1400多人,其中14人死亡。除德国外,瑞典、丹麦、英国、荷兰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均发现相关病例。

  欧洲一向以食品安全监管严格著称于世,此次却未能“免疫”。这一事实说明,在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危机中,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确保独善其身。如何化解这类危机,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全球化给食品业带来的变化是,食品供应链分布区域极为广泛。仅就欧洲黄瓜来说,就有西班牙、丹麦、荷兰等多个出口国。供应商的多元化,增加了进口国管理的难度,出现问题的机会相应增加。一旦危机发生,薄弱的全球治理机制无法提供足够的途径发现问题根源。

  此次疫情发生后,正本清源,寻找病菌源头遇到重重困难。虽然德国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大肠杆菌,但无法确定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黄瓜受污染的地点可能是生产地,也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或销售的超市。

  与此同时,“维护本国利益”成为危机发生后有关国家的主要诉求。其结果是,有关国家都希望把责任的“球”踢出国门。

  在德国报告西班牙黄瓜存在安全隐患后,西班牙方面立即强烈回应说,仅根据目前的证据怀疑西班牙产品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西班牙本地并没有发现大肠杆菌患者激增的情况。与此类似,荷兰和丹麦政府及生产商也都在设法撇清本国产品与此次疫情的干系。

  从全球角度而言,欧洲处理大肠杆菌疫情中出现的问题是一个警钟,提示我们在未来应对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机时可能面临的困难。针对全球治理上的短板,国际社会必须未雨绸缪,加强在食品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机制化建设。

  要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机制,首先需有积极合作,共同应对的态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危机,其他国家和地区应当与其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无理指责;其次,有关危机的各种信息应当透明、无障碍流通;同时,决策机制应当公平。

  食品安全无国界,有效的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机制需要加强。各国政府、民众团体、国际组织、企业和学术机构等有关各方应该携起手来,通力合作,建设一道共同的防灾大堤。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