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对外投资井喷考验金融创新

2011年06月01日 08:52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对外投资井喷考验金融创新
企业“走出去”需要银行的金融支持。(资料图片)

  晶报记者 余彦君/文

  在国内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日增的今天,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冲动日益强烈。昨日,在工行总行在深圳举办的“企业走出去与金融支持”创新沙龙上,专家和业界人士认为,企业“走出去”是消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必然途径,但融资难、结算繁琐、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依然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瓶颈,与之相配套的金融创新迫在眉睫。

  □现状

  企业对外投资

  迅速增长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范春永称,企业走出去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过去20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保持着高速增长,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逆势加大海外投资与并购力度,直接投资全球排名从2005年的第18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占全球比重从1.7%提高到5.1%。

  据介绍,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如涵盖金融类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3万家。其中,2010年一年中国便实现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如涵盖金融类投资,则超过了600亿美元。

  他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以海外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提高,投资涉及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仓储业、制造业合计占境外投资存量超过90%,同时,对外投资的主体也开始多元化,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增势强劲。

  □瓶颈

  企业融资困难缺乏人才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挫折,企业走出去就要面对文化、政治、体制以及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同时,融资难也是制约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短板。

  今年4月27日,中国贸促会对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现状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和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重要因素。

  中广核集团资金总监胡焰明称,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内个人和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持有外币,银行缺乏外汇资金头寸,这给“走出去”企业的外汇贷款造成难题,而且由于利率管制,国内的外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国外一些金融机构的8年期的贷款利率为3.85%,而国内银行的掉期利率超过7%。

  他认为,作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内商业银行应该拓展外汇资金来源,甚至直接争取国家外汇储备的支持。目前,走出去的企业迫切需要商业银行能提供海外融资项目的配套金融产品,比如出口买方信贷或者固定利率贷款。

  商业银行应通过积极的金融创新安排,有力地支持、跟随和推动中资企业的“走出去”,满足中资企业迫切的金融需求。

  □应对

  金融创新迫在眉睫

  与企业走出去相应的是,中国银行业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截至目前,工行已经在海外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工行总行副行长李晓鹏昨日称。

  目前,工行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国际项目合作、出口信贷、国际银团融资以及飞机和船舶融资等金融服务。作为国内最大的飞机融资银行,工行已为超过450架各类型飞机提供出口融资服务,为约70艘国产船舶提供了30亿美元的融资。

  “对银行业来说,支持企业走出去也是化解银行自身风险的利己行为。”李晓鹏称,当前,中国很多产业如钢铁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产能过剩问题要么通过减产来化解,但过程很痛苦,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而鼓励企业走出去,用输出的方式来消化产能过剩是必然的途径。“银行业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也是银行消化‘产能过剩’中蕴含的信贷风险的方式。”他说。

  不过,目前银行业“走出去“还停留在网络建设阶段,金融产品创新如在投行、银行卡、租赁业务等都还欠缺。面对企业强烈的对外投资意愿,合力打造金融配套支撑体系迫在眉睫。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深圳新闻网-晶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