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儿童节特别策划:大佬们的童年

2011年06月01日 13:39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企业家网】又到“六一儿童节”。在这个充满童趣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大佬们的童年,以及他们儿童时代的梦想吧。

  “捣蛋”系

  王石

  王石从小就是一个调皮好胜的孩子,唯恐别人不注意自己。读小学的时候,王石是个爱逃学的学生。在他看来,玩实在比上学有趣得多。但他在村里是有权威的,因为每每在做一些类似偷瓜或其他调皮捣蛋的事情时,伙伴们往往狼狈落网或提起裤子落荒而逃,只有王石能每次动动脑筋就化险为夷。(《王石这个人》,中信出版社)

  任志强

  小学时,任志强的文字功底非常差,老师急得上门找任志强的父母谈话。送走了作文老师,任志强低头站在屋中,等待着“电闪雷鸣”的到来。可是,等了许久,任志强没有挨批评,而是等到了厚厚的一摞书。(《地产狂人任志强》,浙江人民出版社)

  马云

  儿时的马云是个顽童,对学习不上心,是老师同学心目中的逃课高手。

  那个时候他痴迷于武侠,尤其是金庸的小说。他梦想里的偶像是《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他觉得“无招胜有招”是一件最拉风的事情。(《山西经济日报》)

  李彦宏

  童年时的李彦宏迷过戏曲,好过集邮,给班上的女同学传过纸条,为此惹出一场“桃色风波”,饱受老师和家长的“批斗”。那时候,没有多少人认为李彦宏是一块学习的料。“他们都说我将来适合当特务,大概是看我身上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特征吧。”(《时尚健康·For Man》)

  “乖娃”系

  柳传志

  “我在少年时期就把整套《水浒》和《三国》翻了个遍,基本是烂熟于心,这两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三国志》里令我最伤感的人物是诸葛亮,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落得个凄凉下场,让人不胜唏嘘。”(《中国经营报》)

  宗庆后

  宗庆后童年家境贫寒,但他的母亲一直以严格的方式教育他们。只要邻家孩子在吃东西,宗庆后总会十分懂事地拉上弟弟们走开去做别的事。一种“再穷不能穷志气”的傲骨就这样在宗庆后的身上潜移默化地慢慢形成。(《商战不倒翁:是是非非宗庆后》,浙江人民出版社)

  马化腾

  1971年出生的马化腾在海南出生、深圳长大。在风光旖旎的海南,童年与少年时期的马化腾最大的兴趣就是与漫天的星星交流。(《中国企业家》)

  汪力成

  儿时的汪力成有个梦想:创办一个动物保护基金会。汪力成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他常常蹲在地上观察昆虫,小动物,幻想长大以后当一个动物学家。(《新闻晨报》)

  “励志”系

  任正非

  如按正常轨迹,任正非很可能会在知识分子家庭中(后任摩逊成为中学校长)熏陶出温润的性格,但磨砺却接踵而至:先是全家9口人只靠父母微薄收入,只能合用一条棉被,童年的记忆里遍布拮据。(《中国企业家》)

  潘石屹

  小时候,我们家门口有一条河,每次发洪水的时候,会冲下来一些玉米、苹果、土豆,我们都背回来。只要一发洪水,我们就像过节一样,觉得又要冲下来什么好东西了。(《潘石屹的博客》,长江文艺出版社)

  俞敏洪

  俞敏洪出生于江苏农村,父母的勤劳和乐于助人的处事风格对童年的俞敏洪性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母亲常说帮助别人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愿意帮你。”(北京新东方学校网站)

  李书福

  “我是6岁上学,9岁辍学。在农村不讲普通话,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讲干什么用,就让我们念,我就不念,搞得不高兴我就不上学了。回家以后我爸教我种地,种了2年。不行,种地太辛苦了。我11岁又开始上学,还是3年级,比同龄的孩子大一点,所以呼哧呼哧地就学好了。”(《中国企业家》)

  王传福

  王传福上小学时,其父因病去世,家庭的经济情况开始每况愈下。王传福上初中时,母亲又突然去世。从此,王传福的生活开始变得愈加艰难,人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而且养成了独立的性格,什么事都自己掌握。这一点在日后也体现在他创业上。(《黑马首富王传福》,凤凰出版商)

  郭广昌

  郭广昌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就要去借粮食。“我妻子是上海人,偶尔吃一点山芋,说那么好吃。可我现在闻到山芋味,还受不了。”(《中国证券报》)

  张茵

  “我生在比较艰苦的年代,童年还是非常幸福的。那个年代的人追求的都是将来干什么工作,比方在我小的时候,我很想做个医生,因为我妈妈是医生,可能我很想去做个医生,比如我经常会拿我妈妈的针头给猪肉打针,这就是我的追求,当然后来我学的是财务专业。”

  南存辉

  南存辉的童年和少年与望族无关。六岁时,他挑着米糠,提着鸡蛋沿街叫卖。13岁那年,初中刚毕业,父亲在劳动中脚被水泵砸伤,造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辍学养家。(《温州样本》,鹭江出版社)

  周成建

  “小时候为了糊口,学过木匠、泥瓦匠和裁缝。如果当时做了木匠或泥瓦匠,我后来也许就做房地产,可以挣很多很多钱。但是我选择了做裁缝,到现在还只是个裁缝。干到现在,我一点也不后悔。”(《楚天都市报》)

  张兰

  上世纪6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将张兰的童年割裂成“冰火两重天”。10岁左右、不谙世事的张兰,在母亲也关进牛棚后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年幼的弟弟。采菱角、割麦子、放牛成了最主要的生活。而每天最累的工作,则是到10多里外的河边挑水。(中国新闻周刊)

  苗连生

  苗连生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吃苦挨饿曾长期伴随他的童年。苗连生特别喜欢新鲜玩意儿,而且接受能力很强。13岁参军,成为解放军某部司令员的司机、警务员兼秘书,先后参加了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企业家》)

  戴志康

  戴志康老家位于离县城40公里,距长江和黄海各20公里的偏僻村庄,全家一共12口人,主要靠父母务农为生,但后来双亲得了肺结核不能下地干重活,他最早的商业经历是从10岁开始的,那时他就会收割庄稼地里的蔬菜拿到自由市场上去换钱。(《中国企业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