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祝宝良:当前通胀形势对经济的影响

2011年06月01日 15:38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我国的通货膨胀是温和也是可控的,并未对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冲击,这一通货膨胀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 祝宝良

  经济学家一般是从总需求、总供给以及结构性的角度看待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或结构问题。但不管何种形式,通货膨胀都会表现为社会提供的某些商品或服务呈现供不应求的格局,这种结果必定会导致收入和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以及生产的变化,其对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会由于通货膨胀的表现、成因、程度、持续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特征

  自2010年9月份以来,我国物价涨幅明显提高,2011年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达5.4%。纵观价格变动情况,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食品价格涨幅较高。今年年初以来,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左右,对物价总水平上涨的贡献达到70%左右,粮食、肉禽、蛋价格上涨最快。二是居住价格居高不下,涨幅在6%以上,对物价总水平的贡献在20%左右。三是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不断扩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左右,主要表现为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四是新涨价因素影响较大,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中新涨价因素约为2%,明显高于历史上1%左右的平均水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也逐月上涨,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价格也出现上涨的苗头。

  当前物价上涨主要不是需求拉动型。2010年,我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调控房价等各项政策接连出台,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回归正常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5%左右,经济增速保持在9.7%左右,工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9%~10%的速度相匹配,基本维持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之内。与此同时,需求增速有所减慢,实际投资增长速度从2010年年初的24%降至2011年年初的17%左右,未出现社会各界担心的“十二五”开局之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导致投资失控问题。消费需求增速明显减慢,受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到期、一线城市治堵、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季减慢。外贸发展均衡性不断提高,近年来,注重转变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坚持扩大进口,贸易不平衡状况逐步改善。总的来看,实体经济没有过热,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甚至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而通货膨胀压力却相应增大,说明当前的通货膨胀不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是重要原因。随着美国、欧元区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条件持续宽松,受中东北非动荡局势和日本东部大地震等突发事件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衡量国际大宗商品的CRB现货综合价格指数在2010年9月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后继续上涨,到2011年3月CRB现货综合价格指数比2009年年初的最低点上涨50%以上。国际油价不断上行,2010年10月末,纽约原油价格升至每桶80美元,今年4月初达到每桶110美元以上。国际粮价在今年2月份和3月份达到新高,大豆、小麦、稻谷、玉米的价格高点分别比2011年年初上涨6%、10%、15%和18%。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也居高不下。从历史规律看,国内原材料购进价格和生产者出厂价格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高度一致,国际国内粮价波动的联动性也有所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对国内物价造成较大压力。

  国内成本上升推动食品价格走高。近年来,部分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持续上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2003~2010年农民工年均工资平均增长10.2%,近三年涨幅明显加快到17%左右。土地成本也出现趋势性上涨。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以2005年12月为基期,到2011年3月,牲畜产品上涨70%,农业服务费用上涨5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40%,成本推动成为粮食、肉禽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流动性充裕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基础。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年中,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增速较高,广义货币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与物价之和13个百分点以上,比2000~2008年此轮经济周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扩大了近10个百分点,流动性较为宽裕导致通货膨胀预期较为明显,农产品市场囤积、惜售现象明显,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尽管2010年年底以来,我国持续收紧流动性,货币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流动性相对仍较为宽裕,通货膨胀预期依然较大。

  可见,当前的价格上涨,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表现在需求基本稳定、不可再生、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商品的价格上涨。就居民消费价格来说,主要是食品、居住等价格上涨;就工业生产者价格来说,主要是能源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成本推动型特征,相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我国过去的通货膨胀也比较温和。

  当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和复杂。它既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又能对宏观经济失衡进行必要的调整,其对经济的影响可从产出效应、收入分配效应、结构调整效应等方面分析。

  通货膨胀对我国生产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通胀表现为能源、原材料等进口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土地、物流等成本的上升,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和成本的增加明显快于下游制成品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在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下,我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出现较大的负值,从而诱发社会过度的资金需求,并导致资金从生产部门流向非生产部门,引发对部分商品的投机和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再次,由于担心温和物价上涨演变为严重通货膨胀,在公众的压力下,会迫使政府采取一些价格管制的办法,如限制电价、暂缓水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以及资源税改革等,这些限制措施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削弱了经济的活力。最后,通货膨胀不利于促进劳动者努力工作。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增加工资,若得不到满足,将影响生产情绪,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然,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刺激这些行业的生产,同时,也会迫使部分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恶化国内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使收入分配进一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攀升,我国进口价格被迅速拉高,而我国出口价格涨不上去,会使贸易条件恶化,这表明进口同样多的商品要支付更多的外汇,或要花更多的钱才能买到过去同样多的东西,导致我国相当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其他国家。第二,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会加速收入向政府聚集。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6%,而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1%,增值税和所得税增速明显提高。第三,由于大多数人依靠工资和薪金生活,同时工资存在刚性的特点,在通货膨胀时期,工资的增长常常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因此,工薪阶层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第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上游行业利润大增。只要存在工资对物价的调整滞后,总体上企业的利润往往会增加,特别价格涨幅较高的行业,利润增长会更快,从利润中获取收入的人都能得到好处,从而加大收入分配差距。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2%,特别是上游企业利润增长更快,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33.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80.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5.1%。由于本轮通货膨胀也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作为土地的经营者也获得相应的好处,自2010年通货膨胀加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1.4%。

  通货膨胀对资产的影响

  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同时,许多企业和家庭还有负债,如汽车、房地产等消费信贷。在通货膨胀环境中,实物资产如房地产、收藏品等随通货膨胀变动而变动,往往能够保值。但金融资产比较复杂。由于我国利率倒挂,居民的存款利息和债券收入将受到损失,而借债者的实际债务负担可以减小,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却有损于债权人。股票市场比较复杂,持有价格涨幅较高和利润增长较快行业的股票已经获得了超出保值的收益。虽然政府已采取政策管理通胀预期,当前股市的波动也较为剧烈,但当前股票依旧可以作为应对通货膨胀的资产形式。

  对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看法

  总的来看,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温和与可控的,并未对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冲击,这一通胀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以稳定物价为中心,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首先,应对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产生的输入性通货膨胀,短期内可考虑适当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对冲进口价格上涨。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较快,说明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还有潜力。从长期看,需要通过进口价格上涨的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生产率水平,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

  其次,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和经济增长速度同步,这就意味着农民的收入要高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农产品产品价格上涨会成为常态,由农产品价格上行引致的物价上涨也是合理的,不能因噎废食,为稳定价格一而再再而三地牺牲农民的利益。

  再次,当前货币信贷调控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存款准备金率已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广义货币(M2)增速回落至16%左右的调控目标之内,货币政策对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稳定经济已经取得良好成效,其累积效应会继续影响经济和物价走势,货币政策应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察期。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应更多地利用利率和差别利率工具,稳定物价预期,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财政政策方面,应把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用于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做到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挂钩。■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