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际标准为何干不过地方特色?

2011年06月02日 00:0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张立栋

  

国际标准为何干不过地方特色?
■本报评论员 张立栋这两天,一份券商投行业务业绩报告引起了许多人关注。人们关注的不是“5月份18家券商瓜分9亿元IPO承销费”——说白了,投行业务利润丰厚尽人皆知,别的行业羡慕嫉妒恨一点都没用,犯不上眼气。人们所好奇的是,这些券商赚也就赚了,关键是他们自己的阵营里差距也很大,“贫富很不均”。

  可以看到,合资券商明显干不过本土券商:在WIND咨询已公布的首发主承销商统计数据一栏里未有合资券商身影。而今年以来合资券商中的高盛高华、财富里昂和瑞信方正在IPO上一无所获。

  作为投行,IPO业务上赚钱属于天经地义。除了这块,其他的业务增长点无非就是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什么的。按说,IPO业务不算是其中最赚钱的,但是,其他业务成功不新鲜,IPO业务的成功显示的可就是“实力”的体现了。

  我们知道,2009年之前,合资券商一直傲视国内市场。不过,从IPO重启以后,尤其是创业板开设以来,合资券商便优势不再。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梳理一下原因,有些人给出了答案,说以往合资券商承销的都是大央企、大国企,传统优势使然。几年前海外上市热的时候,他们也是生意红火。而中小板乃至创业板企业,融资额几个亿甚至只有几千万,差不多的工作量却只能收取少得多的承销费用,他们一时之间放不下身段,让本土券商抢走了生意。

  其实,这仅仅是个表象。真正的问题恐怕还在于合资券商和本土券商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特殊规律和运行模式的把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简化为一句话就是:国际标准干不过地方特色。

  举个例子。几年前笔者拜访某国际投行,这家位于金融街证监会办公楼附近的公司可以说是古香古色,会客厅里一水的传统中国红木家具,墙上有名人字画,桌上是明清瓷器。交流完毕,受朋友之托,问及某国内民企上市的事情——其时那家民企老板火急火燎,四处寻找可以助其顺利上市的投行。而笔者看到的是,投行负责人看完资料后是一口的否定,从行业发展趋势到财务报表,再到公司治理结构,对这家公司进行一番挞伐。结论是,不必多谈,这公司肯定上不了。

  然而,现在那家公司已在创业板挂牌多时,公司市值早不知翻了十几倍之多。而据我所知,那家公司的承销方就是一家名气并不大的中小本土券商。

  同样一间公司,在所谓“国际标准”的规尺下横竖不合格,却在本土公司的运作中顺利达致目标。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对市场标准的把握发生了偏差,本土公司更知道监管层的口味,度量标准如何更适应实际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包装,最终赢得了一单又一单。而那家国际投行,虽然挂满了中国文化的符号,却没有弄懂“功夫在诗外”的古训,到头来也没弄清自己“栽”在了什么地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