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土资源部创先争优活动中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成效回访稿件之一:

2011年06月03日 16:16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关岭“6·28”特大地质灾害灾后重建工作已基本结束,灾害现场恢复重建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周边7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2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正在有序治理。同时,对全省41个重点县(市、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避暑的天堂,爽爽的贵阳”。5月23日,当国土资源部调研组一行走进贵州时,看到的却是一个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地质灾害防治场面,以及探索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的生动实践。

  精心设防 防上加防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的斜坡处,地理条件特殊,地质环境脆弱,处于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区,具有“灾种全、灾害重、隐患多、发生频繁”等特点。近年来,该省尤其是国土资源部门虽然不断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但地质灾害仍有发生。特别是去年6月28日,关岭县发生的罕见山体滑坡碎屑流特大型地质灾害,再次给全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

  尽管关岭特大地质灾害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但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还是痛定思痛,想法化被动为主动。厅长朱立军神情凝重地说:“关岭‘6·28’特大地质灾害给我们很多教训和启示,没有料到这次地质灾害隐蔽性如此之强,破坏性和危害性如此之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研究,搭建地质灾害防治平台。”

  但是,特殊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地质灾害形势的严峻。据统计,今年截至5月15日,贵州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1起,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0多万元。这组数字尽管并不显眼,但还是让分管此项工作的副厅长赵振海如履薄冰,压力颇大。他深感焦虑地说:“这与去年同期相比,灾害发生起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均有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事实上,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该省国土资源厅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从没有过丝毫的放松和懈怠。他们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深入查、全面防、重点治”的思路,跟抓煤矿安全一样,精心设防,防而再防,防上加防,全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他们把9个市(州、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督促指导任务明确到9名厅领导,要求厅领导把指导基层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积极指导基层做好防治工作。加强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监测预警体系,制定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开展完成了74个县(市、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对完成的“十有县”建设的,从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给予10万元的补助经费。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一点在贵州体现得更充分。贵州省委、省政府把《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专项规划》纳入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4月18日,贵州省政府转发实施了由该厅编制的《贵州省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目前,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已完成初稿,计划6月底报省政府批准实施。”赵振海说,“省厅今年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多次召开党组会和厅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多次转发文件,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反复强调、反复部署、反复要求,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据了解,全省9个地(州、市)和88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机构,毕节地区等4个市(州、市)及所辖的23个县(市、区)还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处置管理办公室,落实了编制和人员。遵义市、安顺市国土资源局汛前就会同交通、水利等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各地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了防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铜仁地区的各个县(市),还对群测群防员每年给予800元—1200元的补贴,并免费配备手机,每年解决200元的通讯费。

  尽管如此,铜仁行署副专员童礼元还是表示出了担心:“地质灾害监测人员主要由隐患点当地村民担任,责任大,报酬低,导致部分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加之人员变化大,培训工作难到位,将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隐蔽性性、突发性很强,防不胜防的地质灾害,只有精心设防,防上加防,才能有效防治,防患于未然。”赵振海说。

  突出重点 强化治理

  在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活动频繁,而监测人员和治理资金又相对不足的两难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厅突出重点,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对居民点、厂矿、学校,以及公路、铁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力以赴,加强治理,力保确保。同时,在汛期这个特殊重点时期,他们更是未雨绸缪,提前防治。

  关岭“6·28”特大地质灾害发生后,该厅仅用了短短3天时间,就排查周边类似地区73平方公里,查处了2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快速提交了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报告。目前,治理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有望在今年汛期前完成。地质灾害关键在预防。为了提升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能力,该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地方政府统一指挥下,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演戏,增强实战、协调、配合能力。据统计,该省在汛前和“5.12”防灾救灾日期间,共有37个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开展了防灾应急预案演练。

  “实践证明,抓好预案演练是检验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是否到位、责任是否到位、人员经费是否到位、宣传发动是否到位的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赵振海感触颇深地说。

  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该省更是高度重视,于4月15日启动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截至4月30日,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7期,发送手机短信2000多条,发送传真10余份。同时,厅领导10多次深入基层,亲临现场,督促指导。赵振海、田稼还20多次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督促指导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他们还13次派出省级应急专家赶赴各个灾害现场,积极开展应急调查,提出防治措施,搭理协助事发地政府开展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防治重在投入。该省尽管财政非常紧张,但在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上却表现出少有的大方。截至2010年,全省共投入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3.5亿元,对185处、4万多人实施了搬迁和治理。特别是2009年,省政府专门安排专项资金近亿元,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136处、2.65万户和69所学校进行了搬迁治理。2011年,又已投入地质灾害专项治理资金8215万元,对1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搬迁和治理。

  “我们每年都要从两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煤炭价款中提取10%,来建立省级地质灾害治理基金,每年在一个亿左右,今年省级地质灾害治理资金就已投入了2215万元。”该省地质环境处田稼表示。

  夯实基础 注重长效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非一部门之力所能及,更非一日之功见成效,所以加强基础性工作,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来实现“水到渠成”显得尤为重要。

  贵州省地矿局副局长副总工程师王明章认为,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除了已经发现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外,每年还都会增加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且隐秘性很强,所以,必须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强化地灾调查。

  现实情况的确不容乐观。据了解,贵州省今年所发生的11起地质灾害,都不在原先掌控和预测的范围之内。

  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上,贵州省政府及国土资源厅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付诸行动。2011年,省政府安排5007万元专项资金,厅组织省内28家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对全省41个重点县(市、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关岭、咸宁、盘县3个试点县工作,制定了《贵州省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实施指南》,提交了3个试点县详细调查总结报告,其他38个县(市、区)已基本完成野外调查工作。他们还将继续安排资金,组织开展剩余47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为有效解决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专业技术支撑问题,省厅还计划组织全省所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与88个县(市、区)结成地质灾害防治对口协作对子。各县分别制定一个资质单位,相互签订责任书,统一明确对口协作任务,每年适当安排工作经费,以强化其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同时,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省里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院,并在7个市(州、地)分别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分院。从2009年起,每年由省级财政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中安排专项经费150万元,用于主要城市地下水监测工作;在省级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150万元,用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为加强环境地质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全程性、前瞻性,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搞好服务,监测院继2008年8月六盘水分院与六盘水市国土资源局合署办公后,现在已成立了7个分院,各分院实行院、局共管,以院为主的管理模式,主要履行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职责,各分院实行院、局共管,以院为主的管理模式。”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杨胜元深有体会地说,分院与地方国土资源局合署办公后,改变了原来各地、州、市发生地质灾害时,层层报告后监测院才能组织技术人员到现场调查的局面,能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排查工作。发生地质灾害时,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勘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为全面推进我省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争取防灾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他们还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建设。省财政安排4300万元专项资金,由成都理工大学牵头,省厅、贵州大学、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参与,计划三年内建成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一张图”管地灾。

  “该平台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我省地质灾害隐患监测预警预报水平,有效提高地质灾害临灾处置能力。”赵振海表示。

  但是,地质灾害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防治工作不仅不能一劳永逸,而且还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而对贵州省来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短板就是资金。

  “随着我省工业强省战略快速推进,全省重点工程与工业园区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问题日益凸显,加上我省属于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区,近年相继遭受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和频繁极端气候,地质灾害治理任务十分繁重,资金缺口大。与此同时,我省大部分县(市、区)又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属国家重点扶贫对象,在申报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时,地方财政匹配资金特别困难。”对未来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赵振海表示出了忧虑和担心。(记者 景玥 通讯员 王琼杰 张鹤林)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