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4日 04:1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最近几起整体上市案例反映出一个现象:当初作为靓女推向资本市场多年的资产竟不如一直呆在娘家的丑女。
某路桥公司计划增发3.07亿股收购集团28亿元资产,两者业务相同。但集团资产2010年收入和利润规模远大于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也较后者为高。最近卷入瘦肉精的某食品公司也正在进行整体上市,拟收购资产盈利能力也强于上市公司。
这些公司当初上市部分与未上市部分业务所处市场环境相同,管理层也多有重叠,按理说盈利应相差无几。到底有何玄机?
笔者认为,这与实际控制人的态度有关。在同业竞争时,存续资产往往更能获得“偏爱”,原因无他:持股比例不同。实际控制人往往对存续资产100%控股,对上市公司则只占部分股份。
存续业务强于上市公司,还可能有其他原因。企业资产可分为没落、成熟、潜力等类型,企业一般是把成熟部分剥离出来先推向资本市场,这一部分因为风险较小,容易获得投资者认可,而且盈利已释放出来,募资比较理想。
如果是这样,资本市场就成了企业家的提款机,投资者则丧失了享受业务高速增长的机会,从另一方面讲,这并非企业家之过,而是国内资本市场不成熟的游戏规则造成的。 (向南)
(以上所有文章和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