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7日 02:0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罗伦 发自上海
“这里的市场太大。”每次来到中国,彭博董事长高逸雅(PeterT.Grauer)的脑海中总会不时蹦出这样的想法。
大约30年前,高逸雅职业生涯的前任、美国传奇式人物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R.Bloomberg)在纽约,用上一个东家支付的补偿金,创立了一家用新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讯服务的公司,命名为创新市场系统公司——这家公司即为后来彭博有限合伙公司(BloombergL.P.)的前身。随后,仅用22年的时间,彭博在金融数据市场的销售收入,超越了具有150年历史、世界最大的资讯公司路透集团。
在这时,高逸雅接替布隆伯格走马上任。然而,在最近两年中,由于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变革,彭博终端的销售遭遇了公司创建28年以来的最大威胁:它的最大客户群金融行业在经济危机中受到重创,部分用户选择在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彭博的终端用户数量在2008年达到顶峰后,于2009年下滑了2.4%。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高逸雅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近年来一直是彭博社重点发展的市场。不光过去和现在,乃至未来,我们仍将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这一点,将成为彭博社对抗其他竞争对手的最重要砝码之一。”
加码中国市场
4月14日,彭博对外宣布,拓展后的上海办公室全新开幕,“以提供更多样、更优质的新闻服务、客户支持以及区域定制服务。”
“过去15个月,我们新闻报道领域的工作人员增加了一倍。”高逸雅说,“我们可以承诺,彭博社在中国的业务及拓展力度会持续增加。我们会更加重视关于中国经济和财经的新闻报道,并不断拓展以满足中国客户对财经信息的需求。”
当然,圈内人都知道,公司的扩张还有一个大背景:去年10月,在进入中国市场15年后,彭博开始了它本地化的第一步,即推出中文信息服务,这是彭博终端第一次为中国地区的客户提供综合的中文信息系统。不过,彭博这一举措也遭人诟病:毕竟推出的中文信息服务只是简单地将英文信息译为中文,并未直接推出中文新闻,而彭博暂时没有推出中文网站的计划。
对此,高逸雅表示,彭博的报道内容目前已有全新的增加——外汇期权和跨货币利率互换。对信息内容上的本土添加,高逸雅说:“比如,我们加大力度发展私营企业信息,即非上市公司信息,并加大中国市场的客户支持力度。股市方面,我们加强了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方面的覆盖及服务。”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中国市场对彭博为何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要剖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彭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终端机说起。正如上文所述,布隆伯格在1981年创建这家公司后推出了彭博终端(BloombergProfessional),这种双屏的终端在统一的平台上整合了新闻、数据、分析工具、报告和交易系统等多种功能,迅速占领了金融专业人士的高端市场。
凭借收取高额终端费用和服务费用,彭博在20多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财经信息服务商,甚至逼得道琼斯退出了实时财经终端市场。目前彭博终端在全球约有30万左右的用户,按每个用户每月2000美元的收费计算,这意味着彭博每年仅在终端收费上约有72亿美元的收入,大致占到该公司总收入的八到九成。
当记者就“终端为王”策略是否依然如故的问题询问高逸雅时,他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对彭博来说,超过30万的用户是彭博的终端客户。我们认为,服务于他们,最安全且最佳的服务方式还是通过终端这种商业形式。”
“路透目前的战略是从过往的终端机模式转向网络平台,以应对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彭博的产品相较于路透来说,虽特点简单统一,但信息的覆盖面和多样性比不上路透。”业内不愿具名的资深人士说,更早进入中国的路透,在华业务也显得更加多元化。“目前出于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及用户的便捷使用需求,路透开始推行产品基于网络平台运行的战略,正在加快信息的整理。这个整合会使过往多样化的产品、信息和充足的历史数据集中在网络平台上,使数据查阅不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设备、地点。”
面对竞争对手在策略上的转变,彭博会不会考虑也向互联网应用的方向发展,根据用户对互联网依赖的需求去发展这方面的整合信息?高逸雅表示,“从保安和服务质量角度看,我们整个终端都优于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提供商所能够提供的质量。”
那么,在目前的中国市场,有多少人在使用彭博终端?未来会有怎样的增长潜力?对此,高逸雅并未透露具体的数字。但高逸雅称,在他就任的过去9年中,彭博终端的用户在中国市场增长了9倍。
在中国财经新媒体的“战场”上,除“舶来客”外,像万得资讯这样的本土竞争者也实力不凡。高逸雅称,彭博现阶段将采取两个主要动作,其一是建立了一个 “快讯编辑台”(speeddesk),主要向客户在第一时间通过标题快讯的方式发布新闻;其二是已在美国实施了一年,现欲在欧洲和亚洲陆续推开的“FirstWord”功能,主要强调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对交易员、金融市场的专业人士每天实时交易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关键信息。
看来,在中国市场这片 “新战场”上,财经新媒体的硝烟才刚刚弥漫起来。
对话实录
彭博未来业务发展“根据地”:亚洲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目前,彭博有没有可能在中国通过投资或并购的方式,对同行或服务终端客户机构进行收购和投资?彭博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高逸雅:从彭博30年的历史看,我们一直寻求的是内在的成长。但我们现在保持开明的态度,未来如果真的出现非常独特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在某个商业领域里面进行重大拓展和发展,我们也会考虑。
NBD:现在中国市场上,彭博的终端客户主要是哪些?他们有什么特点?
高逸雅:在我就任的过去9年中,我们的终端用户在中国市场成长了9倍。我们现在的客户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北京,因为大的银行比较集中。客户当中,主要是终端用户以及交易解决方案用户。上海的用户主要是买方用户多一些,比如说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类的企业相对来说也比较多。
NBD:现在很多中国的媒体集团都在做终端,彭博如何与这些本土化集团竞争?
高逸雅:我们现在为全球约17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服务。我们加大力度进行所有的新闻和信息本土化工程。像在中国,假如我们一天产出了300条新闻。那么,这300条新闻中,有一大部分是全球的信息,也有一部分是本地的信息。对我们本地的用户来说,他们通过我们的终端获得的产品可以通过20种语言发布。
我们的另一个强项是捆绑式服务,或者说集约式的服务模式,即不管客户是在上海还是旧金山,所获得的服务都是同等的。我们的终端提供超过3万个功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其他的对手能够提供同样范围、同样质量、同样力度的服务。在某些国家或某些领域里,不同的供应商会有所专长,但没有一家能够如此全面地跟我们竞争,这也恰恰是我们的竞争力所在。
NBD:中国办公室扩大证明了中国市场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那么扩展到整个亚洲,彭博对亚洲的定位是什么?
高逸雅:不包含日本,亚洲的成长率目前是全球平均成长率的2.5倍。因此,我们对亚洲地区的投入相对更多。咨询公司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展未来的业务,制定这方面的方案。我们在亚洲地区的资源投入要超过在全球的平均范围。我们现在也已针对中国及整个亚洲市场制定针对性的未来发展方案。我们对在亚洲市场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振奋,因为看到亚洲的成长前景。对我们来说,亚洲是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桥头堡和根据地,在未来公司的发展战略当中会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