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塑化剂阴云仍吹不散

2011年06月07日 09:37 来源:一财网

  台湾地区“含毒”塑化剂冲击波越来越强烈,受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的数量不断攀升,被涉及的行业也在增多。大陆受此波及,不少超市正忙着送检,部分与台湾食品走得近的连锁店甚至大动干戈重新调整货源。不过,消费者不必过度恐慌,《第一财经日报》近日在市场随机抽取了19份样品送往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饮料检测样品未查出含有塑化剂。

  ◎塑化剂波及药用辅料 两种保健品被下架

  逐步发酵的有毒塑化剂“风暴”近日突然抵达药用辅料市场。6月3日,国家药监局紧急叫停两种含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保健食品——协和牌灵芝孢子粉片(国食健字G20070306)和美中清素牌多种氨基酸片(国食健字G20100217),并要求对正在销售的这两种产品要立即下架。

  记者在药监局数据库查阅到,协和牌灵芝孢子粉片的主要原料中含有“邻苯二甲酸丁酯”,而美中清素牌多种氨基酸片则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这两种物质均属于邻苯二甲酸酯类,与眼下备受关注的有毒塑化剂DEPH同属一个家族。

  药监局公告还表示,凡配方中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保健食品,企业应立即暂停生产,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产品立即召回。

  据悉,上述两项产品的生产企业分别为北京协和药厂与青岛美中天然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美中生物”)。昨日,美中生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公司上述产品还在试生产阶段,尚未上市销售,目前成品及原料均已被药监部门封存。

  不过,该人士解释说,公司相关产品中的塑化剂成分主要用于包衣的制作,并不直接添加进产品。“大部分药品和保健品的包衣都广泛使用这种材料,只是我们在上报的材料中列出了这个物质,所以才被喊停。”该人士表示。

  事实上,2010年颁布的新版《药典》中,在药用辅料目录中明确将“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列为可用的药用辅料。在条目中仅指出该物质类别属于药用辅料、增塑剂和包衣材料等。但并没有剂量、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或提示。

  上海医工院一名专家告诉记者,多年来医药行业对药用辅料的管控比较松,不具备严格的安全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和限制。而对于这次药监局“突袭”,他认为多数企业应当是有思想准备的。“尽管新版《药典》允许,而且对其毒性还没做完整的安全检测,但谨慎总是好的,标准越来越严格也是必然的趋势。”

  一家大型医药保健品连锁公司的人士称,在食品安全问题日渐高发的背景下,公司今年起在与供应商签订的质保协议中特别增加了食品添加剂条目,以应对产品可能出现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尽管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应用并未在药用辅料领域受到明确限制,但相关企业对该产品的潜在危害都有一定了解,在受到询问时也纷纷撇清干系,强调这类物质已经不再被用作药用辅料。

  山东潍坊一家化工企业销售部刘经理告诉记者,公司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不再用作药用辅料,目前推荐药厂购买具有类似作用但无毒的柠檬酸二乙酯代替。

  重庆一家同样生产上述物质的企业销售部俞经理则表示,自5月份起公司已接到有关部门通知,不准使用国产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主要是在质量上不过关,掺了不少杂质。”

  截至昨日,仍有部分企业对药监局公告不知情,继续在生产销售相关产品。

  ◎包装材料或含塑化剂污染食品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一位副教授发表论文称,受包装中的塑化剂溶出影响,方便面和方便米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剂污染。而《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除了上述两种产品之外,包括肉类、大米等产品的包装,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溶出塑化剂,影响食品质量。

  “塑化剂”,又称 “增塑剂”,可增大产品的可塑性和柔韧性,是迄今产能和消费量最大的助剂。我国的增塑剂需求主要集中在江、浙、闽、粤地区, 常见的增塑剂包括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酯(DEH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等。

  去年10月,华南农大副教授柳春红及其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方便面和米粉食品作为样品。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DBP和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

  上海食品研究所一位专家向记者说,如果使用增塑剂作为方便面的包装材料的话,那么因增塑剂的特殊性质,确实容易与面饼这样的油脂类产品相互吸引,一些增塑剂将发生迁移,进入食品里。

  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们曾撰文称,DEHP这种增塑剂也被广泛用在聚氯乙烯(下称“PVC”)制品中。上述研究人员在文中指出,DEHP是一种内环境干扰物,会影响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若累积到一定程度也将诱发癌症。实验发现,PVC垫片应避免与脂肪类食品接触,而且较薄的PVC垫片有较高的溶出量。

  我国有关食品标准明确规定,PVC瓶盖垫片是不能接触油脂类食品,但可以用于汽水、啤酒、黄酒及蒸馏酒瓶盖。不过,市面上仍然有相当多的含油脂类食品的生产企业在违规使用PVC瓶盖垫片。

  一位对化工行业颇有研究的期货从业者指出,厂商没必要在食品中添加DEHP,因为添加之后对其毫无益处。而在食品中能检测到DEHP,就是与某些食品饮料瓶盖内部的软垫有关(防止饮料渗漏)。这个软垫,有的厂家用PVC+增塑剂的形式使用,这就造成增塑剂渗透到饮料当中,造成超标,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很普遍。

  另一专家研究发现,若长期使用保鲜膜贮藏大米,也可能出现保鲜膜内增塑剂的迁移。此外,包裹猪肉的食品级PVC膜若在90摄氏度高温下且包裹时间过久的话,PVC中的增塑剂也会渗透到猪肉内。

  我国对于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等物质的含量也有明确规定:即各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5mg/kg。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化工分析师则指出,虽然国内有不少研究都涉及到了增塑剂对食品的迁移、增塑剂在食品包装中的测定方法等等,但对于增塑剂等化学产品在真实食品中的迁移情况研究,还不够充分。

  1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