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8日 00:0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杨慧丹
安藤忠雄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世人难以想象一个职业拳击手到一个建筑大师之间跳跃式的转换。20岁时他即环游日本并于数年后赴欧游学数月,此后不断行走在东西两大文化里,不但领悟了日本庭院寺宇的空白之美,也感受到西方现代建筑的人文责任。他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引发极大的争议,“裸露丑陋”的“水泥箱子”不断地挑战人们惯有的建筑观念。从开始于大阪的处女作,他的建筑项目一直延伸到东京、曼哈顿、欧洲各地,每一个项目都是他坚持原则的记录,每一个工程都是他在精神层面的思考。随着时间推移,他因坚持着这种探索而被冠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
安藤的极简主义建筑观与日本战后重建以及禅宗的美学传统密切相关。二战后日本大规模借鉴和模拟西方城市规划和建设,但日本狭长的国土和匮乏的资源无法比拟欧美,人口极速膨胀也引发诸多连锁问题,照搬西方套路遇到了瓶颈。不但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和城市文脉之间难以建立联系,身份特征和地域个性也被活生生淹没。对单一模式的批判态度体现在安藤忠雄、长谷川逸子、伊东丰雄、矶崎新等人的建筑实践上,这些探索是日本建筑师在有限的资源下对创造力的最大挖掘,试图在功能上创造适应当代日本的地域特征,也是尝试建立现代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安藤忠雄仍然延用西方现代建筑的功能模式,而这种延续与日本人推崇的禅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禅的文化提倡节约、简朴、谦逊、不铺张浪费,虽物资匮乏但心灵充裕。外界认为禅宗近乎苛刻,但实际上禅宗并不把极度节约和唯心主义作为终极目的,而是当做减少欲望的手段,最终是开悟。安藤忠雄的建筑便是这种文化内质的极致发挥:质朴的材料、单纯的几何结构——不过分依赖物质而在居住和生活上达到精神的满足——他的建筑词汇苛刻地限制在极少的如混泥土、玻璃板、木材等几种材料中;所有建筑表面只经过清水模处理,毫无装饰,很多项目以近乎成本的低造价完成;建前也充分考虑了最大限度降低在日后维护和使用上的持续投入。同时这种建筑观关注东方独特的环境心理,并体现在建筑内部空间的非整体性构造上,自然光线因此进入室内,随着一天或四季的变迁而光影流连;随着居住人的行动实现移步换景——这是东方传统的造园手法。正如普利兹克奖的评语所说:“他在设计理念和材料运用上把现代主义和日本美学传统结合。他正在恢复住宅与自然之间统一性的使命。他通过最基本的几何形态,用光线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微观世界。”
“生活在这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安藤不断叩问居住的意义。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震后的废墟里,他主持的35幢建筑仍旧安然无恙。在这个案例里,我们获得了最佳的解答之一,建筑仍是人类的庇护所。无论小型住宅还是大型公共建筑,安藤忠雄或者说日本当代建筑的探索对当前中国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