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石板坡上展画卷—— 看重庆市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带来的变化

2011年06月08日 09:16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相比于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土地整治在山地、丘陵地区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在重庆山地丘陵地区的土地整治,却为这里的农业耕作大大改善了条件,巴渝山乡发生了巨大变化。

  山地丘陵地区的土地整治工作如何开展?重庆市国土资源局树立“大国土整治”的思想,用市局局长张定宇的话说,就是做到“两个整合”,即资金整合和规划整合,整合各部门的涉农资金和相关规划,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全力办好一件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重庆市近几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山城实际的土地整治新路,助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幅镌刻在石板坡上的画卷”

  受自然条件制约,重庆市农村居民点零星分散、点多面广,基础设施落后。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使农户相对集中居住,在光石滩上客土造田,将原有废旧民房或重新改造,或拆除复垦,不仅新增了耕地面积,而且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沿着綦江县境内210国道自西向东行驶,记者不禁为路北山乡风光吸引: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绿树掩映的缓坡上,宛如一幅流动的、清丽的画卷。綦江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副主任刘春说,这就是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打造的古南街道两路村“百里长廊”。

  两年前还是满地光石滩、耕地少而瘠薄、居民住房破破烂烂的小山村,如今却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明星村。两路村的华丽变身,离不开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

  2010年,两路村被拟定为国土整治整村推进示范项目,坚持政府主导,总体谋划,国土搭台牵引,相关部门协作,将农村危旧房改造、巴渝新居建设、产业培育、土地复垦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打捆投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了田、水、路、林、村、居和环境的综合整治,绘出一幅“镌刻在石板坡上的画卷”。

  在两路村八社,记者拾阶而上,距离农户家仅几步之遥的梯田上,冬瓜和包菜即将成熟,将整个山坡装点得满目葱茏。两路村党支部书记胡天强告诉记者:“两路村坐落在光石滩上,耕地十年九不收。土地整治项目开展后,我们在荒山坡上砌起一梯梯石坎,利用客土造田,耕地面积增加了,肥力增强了,农民收入提高了。”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为两路村八社120户居民增加了70余亩耕地,并且通过实施配套危旧房改造工程,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让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对于古南街道红旗村饱受滑坡威胁的群众来说,土地整治项目带来的,不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圆了他们安居的梦想。

  红旗村村民受滑坡威胁已久。每年一到雨季,房子墙壁和地板上的裂缝就会不断加大,有的甚至达到十几公分宽,“年年修年年裂”。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出行很不方便。去年,该村被纳入国土整治整村推进示范项目,受滑坡威胁的居民将整体避险搬迁至距离市区仅10分钟车程的荒山坡上。

  古南街道副主任余远槐介绍说,根据规划,原来受滑坡威胁的老宅子将全部拆除复垦,可增加50余亩的耕地。新村从道路平整到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由政府出资完成,老百姓只需支付每平方米720元的费用即可入住新居,而这部分资金基本上可与拆旧补助相抵,让老百姓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

  綦江县两路村和红旗村,只是重庆市各区县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缩影。如今,土地整治工作已成推动巴渝新居和新农村建设的抓手。

  重庆的蔬菜基地和“粮仓”

  寸寸土地寸寸金,这句话在山城重庆有着特别的意义。如何最大限度地显化土地价值,提高每一分土地的产出率,是重庆国土人不断思考的问题。而通过开展土地整治,答案逐渐清晰起来。

  上世纪70年代,潼南人通过肩挑背扛,开凿出长达十余公里的人工运河,引来涪江河水,使之成为全县90万人的水源地。在运河的东边,仅一堤之隔,以往荒草丛生、乱石遍地的桂林河滩地,经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如今已是规模连片、高产高质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桂林河滩地在老潼南人眼中,实在是“百无一用”:偌大的河滩全是细沙,表面看是干的,可小型挖掘机一进去就往下陷,出来都费劲。排水沟修了一次坏一次,种什么都不成。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一大片地荒着?潼南人硬是不信这个邪。2006年,桂林河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启动。在县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丁荣魁的描述中,记者深感工程进展的艰辛:“先清淤,挖出两三米宽的工作面,打上木桩,木桩里填上玉米秆,做挡土墙,最下面和两边填上沙袋,然后再铺上水泥板;把深层土壤翻出来,再从周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客一部分土,填埋至35公分到40公分厚;原来的卵石要么埋在土层下,要么用作建材,修建护堤。”

  艰难的施工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曾经“百无一用”的河滩变为平坦丰饶的良田。即使在缺水季节,相连的渠系设施也使灌排有了充分保障。项目一完工,3500余亩地立马被承包出去,种满了萝卜、丝瓜、豇豆等蔬菜以及花生、花椒等经济作物,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复种指数大大提高。

  记者在现场看到,成片种植的萝卜已经开了白色的小花,各色蝴蝶穿梭其间。排水渠笔直延伸到远方,远处蔬菜大棚在炎炎烈日下反射出耀眼的白光,一辆辆满载蔬菜的大卡车不时呼啸而过。规模成片的蔬菜基地,连同水流湍急的人工运河,与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一起,将项目区染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马正其这样评价:“作为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潼南县为重庆全市供应了七成以上的蔬菜。去年蔬菜价格波动较大,但重庆市菜价却保持了稳定,这与潼南县土地整治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是分不开的。”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南川区大观镇素有“粮仓”美誉。在金龙村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的几百亩土地上,茄子、豇豆等蔬菜长势良好,一片绿油油的景色。据南川区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张南益介绍,以前项目区主要种植水稻,亩产不到1000斤,一年只种植一季;整治后,项目区土地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生产经营,不仅土地产出率提高了,而且增加了农户的财产性收入。

  真正的“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

  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农民群众。为了将土地整理项目做成真正的“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重庆市下了很大工夫,注重将体现和满足农民意愿在制度上固化下来。

  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莫建兵说:“在项目启动之初,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主动提出申请,我们才将其纳入项目进行踏勘;如果认为符合项目选址的要求,进入公示环节,集体经济组织2/3的人要通过才能做;在建设用地复垦过程中,针对点多面广、零星分散的工程,鼓励农民参与拆除房屋或简单的土地平整等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整理和验收过程中,请农民代表作为监理参与进来,工程质量达不达标,农民代表说了算;工程款项该不该拨付,农民代表签了字才能拨付。”

  为了保障项目完工后持续发挥作用,一些区县在项目管理上还开展了“回头看”、“回头查”工作。例如,潼南县采取“一听二看三建议”的方式,开展项目管理。“一听”,是指吸取群众对土地整治工程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二看”,是指带着问题和书面建议到现场实地查看。“三建议”,是指根据查看的情况,涉及工程质量问题的,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在15个工作日进行整改,并要求提交影像资料以及村社集体签署的整改反馈意见,不整改不到位的,以书面形式汇报上级部门,将其列入黑名单;涉及规划在产业跟进方面不够深入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完善;涉及农民不合理诉求的,召开座谈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对话,解决问题。

  通过这些措施,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潼南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黄晓彬给记者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今年3月,他带队下去验收时,遇到几位村民因为项目没把路修到自家门口而闹情绪,把车拦住,提出工程质量有问题,这引起了黄晓彬的重视。“一位村民问,你们修的路有多厚,符不符合标准?我说按照规划有两种规格,一米宽以下的8厘米厚,一米以上的是10厘米厚。他们不信,回家拿来工具,混凝土都打到8厘米了还没见到土层,这时才心服口服。”

  以土地整治为平台,集中整治农房,让村庄靓起来;加速产业发展,让村民富起来。借农村土地整治的东风,巴渝山乡正发生着一幕幕喜人的变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