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薄膜电池“重甲”突围平价上网已具可能性

2011年06月08日 12:51 来源:新闻晚报

  □记者 劳佳迪

  晚报讯 硕大的光伏电池板被支架托起,在强烈光照下倾斜成排,汲取着肉眼看不到的光能……在太阳能应用市场上,占据绝对主流的晶硅电池形象已广为人知。近日,“养在深闺”的薄膜电池突然“掀起盖头”,不仅有三星、LG高调进场,技术突破也捷报频传。

  今天,科技部还针对在华跨国光伏公司召开专门研讨会议。作为应邀参会者,中国最活跃的薄膜设备商欧瑞康集团中国区总裁王军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为人诟病在低转换率方面,硅基薄膜电池现已达到10%。 “每瓦生产成本降到了0.5欧元以下,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使平价上网变成可能性。 ”

  17.5%、18.2%、20%……今年以来,昱辉、晶澳等企业围绕多晶硅电池光电转换率激战正酣之际,行业整体技术也愈臻先进。如何在基本性能上有所作为,成了本身就在转换率方面就占弱势的薄膜电池必须面对的残酷话题。

  “这个10%的转换率已经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我们已经在一些太阳能电池的组件上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果。 ”欧瑞康产品市场总监Reinhard Benz告诉记者。王军也强调,过去每年都提高接近1%的转换效率,“现在小电池实验室已经可以达到11.9%。 ”

  不过,他也坦言,客户需要更新最新设备才能达到这一转换水平。记者了解到,购买欧瑞康设备的一次性成本投入较高,而实现新转换率主要是更新工艺水平和软件调整,两三年前购买的硬件设备无需面对惨遭淘汰的尴尬。

  对于与晶硅电池存在的转换率方面的差距,王军认为应看“综合效益”。 “单纯看绝对值确实高,但如果看一下我们提出的薄膜工厂化观念,每瓦的生产成本在中国达到0.45或者0.43欧元,单位瓦的生产成本并不高。 ”

  此外,Reinhard Benz也对记者表示,如果上网电价方面的瓶颈不突破,明年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根据目前业内最权威的分析报告表明,薄膜电池的市场份额在18%左右,未来三年里面应该有可能突破20%,甚至最高可以达到30%,而上网电价将决定需求的多少。 ”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