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通胀压力不减加息箭已在弦 经济硬着陆可能性不大

2011年06月09日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家统计局将在下周二(14日)公布5月份CPI等经济数据,届时包括CPI、投资和消费等在内的重要经济数据将被披露。对于即将公布的CPI数据,市场普遍预测不乐观。多家机构预测,5月CPI主要集中在5.3%-5.5%,机构所给预测数值全部在5.2%及以上,远远高于政府年初设定的4%的全年目标。

  此前,出于对5月CPI再度冲高的预测,市场普遍预计央行或再选端午节作为加息时点。然而端午节已过,央行尚未有任何动作。即使如此,在通胀高居不下的背景下,央行加息显然势在必行。

  控制物价上涨仍是首要任务

  在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占比最大。国家统计局对50城市主要食品价格监测显示,5月份食品价格全面上涨,且涨幅和范围扩大。6月4日最新数据显示,5月下旬主要食品价格上涨范围较此前扩大,其中,肉类特别是猪肉价格持续上涨,而此前一度回落的蔬菜价格也大幅反弹,大白菜、油菜等叶菜涨幅近20%。

  中金公司的报告认为,5月下旬食品价继续较快上涨,主要是受干旱影响淡水鱼、蔬菜的供应以及受猪肉价反季节上涨的影响,料5月CPI将同比涨5.6%,6月CPI同比破6%的可能性加大。

  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特别是国际粮价、油价都在涨,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比较大。他强调,控制物价上涨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相关措施会一步一步抓紧落实。

  6月7日,中国农业银行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宏观经济周评认为,“全年物价很有可能出现‘前高后不低’的态势,货币政策不能轻言放松。”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为抑制通胀,未来数月央行仍需保持紧缩政策,预计将有两次准备金率上调(100个基点)和一次加息(25个基点)。

  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表示,5月份我国CPI将在5.3%-5.5%,可能会创下数月来的新高,而且未来两个月CPI增幅仍将保持在5%以上,这主要是由于需求仍然旺盛,南方旱情冲击粮食生产以及电价调整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她预计,由于通胀居高不下,预计今年上半年央行可能还会加息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

  为了应对通胀,自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到达21%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央行还连续四次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

  6月3日,央行在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重申,2011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7日,央行还展开了1000亿元巨量28天期正回购,应对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这些迹象显示,央行管住通胀的货币条件的决心十分坚决。

   中国经济硬着陆可能性不大

  虽然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但来自国家统计局及汇丰公布的PMI等其他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呈现出放缓迹象。一时间,市场、学界响起了货币政策“超调”的声音。

  对此,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这种观点是低估了央行的智商,同时他表示,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不必过于担心。

  马俊称,年初预计中国GDP今年将增长9.4%,现在将其下调到9.1%-9.2%,原因是二季度的环比增长率比原先预计的要慢一点。同时,预计CPI同比增长在今年6月份见顶在6%左右,到年底大幅下降到4%左右。

  马骏表示,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增长确实面临一些下行的压力,但这些因素基本上都是短期的,下行的幅度也没有象媒体渲染得那样吓人。如PMI数据回调,这只是短期的现像,其背景是夏季缺电,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造成企业存货投资的下降以及宏观调控力度较大等因素。估计工业增长放缓的趋势可能持续几个月,但不用过于担心。

  同时,电力短缺的问题也被人为夸大了。夸大的声音来自于一些利益集团,其渲染电力短缺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提价,或者为了争取财政支持和政府投资。根据测算,目前中国电力产能的利用率大概是60%,基本相当于历史平均水平,估计今年夏季电力短缺对全年GDP的影响在0.3%左右,比2004年的0.6%要小得多。

  此外,包括“房地产价格的崩盘及房地产投资的下降可能导致的衰退”也站不住脚。一旦房地产方面出现什么大的风险,那么政府只要松动大量紧缩政策中的几个,就可以化解这种风险,而保障房建设的投资可以抵消相当一部分地产商投资的下降。

  中国GDP增速从2010年一季度达到11.9%的峰值后,逐渐开始平稳回落。2010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3%,三季度9.6%,四季度9.8%,而2011年一季度9.7%。市场普遍预测二季度GDP增速还将下降。

  “在调控政策作用下,国内经济增速可能仍将进一步放缓。”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经济增速的回落主因是政策主动调控引起的,如房地产调控及鼓励购车消费政策的退出。

  专家普遍认为,经济增速的回落不是坏事,此前政府调控的目标也是要让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不再一味地追求增长的速度,而经济理念的变化,即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破解融资难不要依靠放松信贷

  近来,有中国民营经济“风向标”之称的浙江中小企业,接连被报资金紧张“陷入危机”,由此引发了对企业大规模倒闭的担心和传闻。

  汇丰屈宏斌对此表示,不可否认,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仍是一大挑战。但这主要源于包括银行信贷偏好大型企业等因素的结构性问题。即便没有信贷调控,中小企业同样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所以,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中国金融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依靠放松信贷。

  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略超过3万亿元的总额,其中银行新增贷款2.2万亿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通过理财产品投放的信贷增长大大高于去年同期。从融资规模分析,目前融资水平与2009年和2010年基本一致;如果延续现在的银行新增信贷、表外信贷和民间融资规模增长的态势,从全年的角度判断,可能会突破2010年14.27万亿元的融资规模。

  他分析指出,历史上看,目前17%的信贷增速远非过紧。在金融危机前十年(即1998-2007年),中国年均不到15%的信贷增速和16%的M2增速支撑了近10%的实际GDP增速。一般而言,M2增速通常领先GDP增速约三个季度——2010年下半年近20%的M2增速与今年二三季度逾15%的名义GDP增速或扣除高通胀后约9%的实际GDP增速相吻合。

  “经济过热的主要现象就是企业太多、产能过剩。”科法斯首席经济学家YvesZiotowski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5年前我去苏州,看到一条街上有35家纺织厂,如果经济保持10%的增长速度,可以允许市场中有30多家企业同质化的竞争,但经济稍微放缓,到8%、5%的时候,可能市场就容不下这么多人来进行同质化的竞争,因此在这种过程中必然有一些要被挤出市场。”

  兴业银行鲁政委更是直言:“如果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实体经济没受到影响,就是央行的政策没实施好。如果要求央行既要控制通胀,又要保证实体经济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但目前很多企业纷纷倒闭果真是加息政策导致的吗?我们从最近报道的温州三家非常著名企业倒闭可以看出,一家是因为欺诈,一家是老板赌博,一家虽遵纪守法,但投资线拉得太长。所以任何谨慎而审慎的企业在目前的货币政策下可能觉得日子更紧张,但还不至于倒闭。”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今年的货币政策相比前两年是相对紧缩,贷款增长率降低,覆盖面减少,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某些中小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况且地方报道与企业实际情况也并非完全吻合,而在统计数据上,公开的整体数据也往往与地方情况有差异。问题的关键应该是信贷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否匹配。”

  对于紧缩政策可能对中小企业产生的误伤,中国农业银行在最新发布的经济周评报告中指出,货币政策工具应按如下顺序使用:其一,通过1-2次加息来遏制投资冲动,并缓解负利率的局面;其二,通过加息来校正央票一、二级市场的收益率倒挂,为公开市场操作打开空间,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整流动性;其三,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频率,避免一刀切式的流动性紧缩对于中小企业、“三农”等经济薄弱环节的误伤。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