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9日 13:31 来源:新闻晚报
晚报见习记者 沈梦捷
昨日市场的话题脱离不了新股。
昨日晚间,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宣布中止新股发行。根据其保荐机构民生证券统计,本次IPO有效申报的询价对象共计19家,离《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的下限20家“一家之遥”,因此IPO无奈中止。此外,公告同时澄清,询价机构不足并非由于深交所网下发行电子平台异常所致,并表示后续事宜将另行公告。
网下配售“卖不出去”
为何八菱科技会遭遇“卖不出去”的窘境?据记者了解,是由于部分机构对发行人给出的36元/股的定价存在质疑。 “汽车行业现状不佳,公司业务收入60%以上来自上汽通用五菱,我认为这样的资产质量不能令我满意。”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表示。
申银万国在6月7日发布八菱科技新股分析报告中认为,合理询价区间应在29.04元至34.32元之间,对应2011年市盈率22至26倍。而另一位基金公司的汽车行业研究员则表示,20元以下发行的话成功率可能较高。
八菱科技最终能否上市目前还不能下定论,据深圳一位资深保荐代表人介绍:“由于发行批文有6个月的有效期,理论上八菱科技可以在6个月内重新发行。对于这种无先例的事项,后续程序可能需要和证监会综合处进行沟通。 ”但可以肯定的是,八菱科技想再次上市须有所作为,降低发行价是必然之举。
八菱科技被迫中止发行,反映出一级市场的包括机构在内的投资者避险情绪越发浓厚。观察近期发行的新股,与八菱科技一样遭遇机构冷遇的拟上市公司不在少数。
就在上周,同为中小板新股的万安科技以仅仅24家询价对象与失败擦肩而过。而创下65.28%这一史上最高中签率的双星新材,在初步询价时则仅有27家机构投资对象“捧场”,而最终5个配售对象里,有4家来自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承销商找机构“托底”迹象明显。
记者初步统计,今年2月中旬创业板新股平均网下配售机构数量约为60家左右,而今年5月,中小盘新股的平均网下配售机构数量已下降至23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7月,中小盘新股的平均网下配售机构数量曾一度达到325家。当年机构“打新”之热情与眼下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一级市场“去泡沫化”
此前,立立电子、苏州恒久、胜景山河都因遭举报而IPO失败,加上这次被机构“用脚投票”的八菱科技,频受诟病的新股发行又多了一个值得议论的话题。
不过,就在八菱科技IPO招股受冷遇之时,昨日上市的三只创业板新股却获得市场热捧。势头最劲的光韵达收盘上涨26.58%,富瑞特装也大涨20.46%;上海钢联则涨19.35%。这三只新股上市首日共带来3530万股的流通量,成交合计7.52亿元,占当日创业板成交总金额的17.36%。
机构普遍认为,该三只新股发行大涨与其较合理的发行价有直接关系。光韵达、富瑞特装、上海钢联的发行价分别为12.98元、24.98元和23元。较前期创业板上市新股普遍五六十元的发行价格有明显下降。
统计发现,当前上市新股发行价正呈现下降态势。 5月新股平均发行价已降至26元左右。而本月7日实施网上发行的三只创业板新股——拓尔思、银信科技和永利带业平均发行价不到16元/股。其发行价和市盈率分别为15元/股、19.62元/股、12.9元/股,以及31.91倍、30.99倍和34.48倍。无论是发行价还是市盈率,都较光韵达、富瑞特装、上海钢联三股更低。
随着大盘的持续调整,一级市场新股“去泡沫化”也在不断深入。年初时,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仍为73倍,2月-4月首发市盈率则均为55倍出头,经过5月市场的下挫,目前新股市盈率已降至平均28.57倍,新股发行市盈率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内 “连降三级”。 显然在市场疲弱、“打新”降温之下,新股发行已日渐“理性”。
发行机制弊端是根源
虽然近期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确有缓解,但“三高”的根源,即新股发行机制所存在的弊端仍没有得到改善。
有市场人士将新股发行机制的缺陷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发行机制不合理导致机构竞相报高价。当前新股的发行价格的最终确定是在申报报价下限和上限之间选取一个中间价,高报价的询价机构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其次,摇号中签拉高发行价,提升打新成本。 根据现行IPO网下发行制度,询价机构申购时仍采取摇号中签的形式。这种方式不仅加大了网下配售询价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且变相鼓励所有询价机构争相抬高报价。“所有询价机构的第一想法就是不能把报价报得太低,必须不惜代价杀进有效报价范围,才有继续摇号中奖的机会。 ”此外,其中不少机构虽然动用了大量资金、时间,却常常因为没有中签而白白浪费精力。这也变相提升了询价机构的机会成本。
第三,当前一级市场中,为顺利上市并抬高新股发行价格,IPO期间保荐人通过各种法师“美化”上市屡见不鲜。有统计表明,今年以来完成发行的新股共计146只,分别由45家证券公司担任承销和保荐工作,这使券商合计“吸金”73.95亿元。在巨大利益驱动下,券商研报已逐渐“变质”,分析师“自荐自推”的情况比比皆是,而被媒体曝光的就有平安、国信、华泰联合、招商、广发、海通、安信等多家券商。
主承销商和上市企业在高价发行中获取巨额利益,而上市后的破发风险则由二级市场投资者来承担。事实上,眼下这146只新股中,有117只陷入破发窘境,高达8成的破发率无法不令市场责问当前的发行制度。
分享到: |